中国传统社会的双轨治理体系 封建与郡县之辨

被引:64
作者
渠敬东
机构
[1]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
关键词
封建制; 郡县制; 双轨治理; 天命; 势变;
D O I
10.15992/j.cnki.31-1123/c.2016.02.001
中图分类号
D691 [清、清以前政治];
学科分类号
0302 ; 030204 ;
摘要
对于中国社会的考察,要接续潘光旦、费孝通等前辈的学术路径,回到传统社会分析的古典范畴。传统社会由殷周、秦汉之变,以及后续各代的发展变迁,均围绕着封建制与郡县制的辩证关系而展开。封建一方面以宗法、丧服、宗庙等礼制,以亲亲、尊尊的差等秩序为原则,确立了君统与宗统之间的逻辑关联,另一方面则以天命的神圣观,确立了君民之间的自然天养的普遍法则,使民彝与民生成为了根本的治理基础。郡县则强调战国以来的历史势变,革除了封建制各私其土的乱政之源,反而开创了一个"公天下"的世界,确立了一种超国家形态的帝国政制体系。近世以来,王夫之、顾炎武等强调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旨在依据圣人对于三代之制的理解,打破尽天下一切之权,而收之在上的集权制系统,重新理顺"公""私"之辨。不过,对于经学意义上的封建的考察,仍是一件需要进一步推敲的工作。
引用
收藏
页码:1 / 31
页数:31
相关论文
共 39 条
[1]   差序格局和伦理本位 从丧服制度看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原则 [J].
周飞舟 .
社会, 2015, 35 (01) :26-48
[3]   顾炎武的社会理想及政治学说——读《亭林文集》郡县论及相关诸论书后 [J].
瞿林东 .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 34 (05) :1-8+191
[5]   井田和爰田 [J].
林剑鸣 .
人文杂志, 1979, (01) :69-75
[6]   贡、助、彻的涵义及怎样施行 [J].
岑仲勉 .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1955, (01) :81-92
[7]  
读通鉴论.[M].(清) 王夫之; 著.中华书局.2013,
[8]  
孙可之文集.[M].(唐) 孙樵; 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9]  
中国古代社会研究.[M].郭沫若; 著.商务印书馆.2011,
[10]  
国史大纲.[M].钱穆; 著.商务印书馆.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