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色盆地浅层气成藏机制分析

被引:9
作者
黄绍甫
朱扬明
机构
[1] 中国地质大学研究生院
[2] 浙江大学理学院地球科学系 北京
关键词
百色盆地; 浅层气; 地球化学特征; 成因分析;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摘要
百色盆地是一个典型的陆相第三系残留型盆地。浅层气的分布,在盆地东部坳陷围绕生烃中心呈环带状分布,区带上沿主干断裂呈珠状出现;在盆地西部主要分布在南斜坡的江泽地区并沿断层呈带状分布。含气层位主要是始新统百岗组和渐新统伏平组,次为始新统那读组,埋深一般小于1500 m,大部分气层埋深在300-700 m之间。浅层气在地球化学特征上大多数呈现为甲烷含量高(超过95%,干气)、甲烷碳同位素组成轻(-55‰-70‰)典型的生物气特征,其成因类型可划分为生物气、生物气-热解气及油层菌解气三类。其成藏机制与烃源岩的早、晚两期生物气的形成作用有关(成岩作用早期和构造运动抬升后的晚期),并以晚期复合成藏为主。
引用
收藏
页码:11 / 14+10 +10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2 条
[1]   廊固凹陷浅层天然气成因类型及机制 [J].
降栓奇 ;
杨桂茹 ;
淡伟宁 ;
王文英 .
天然气工业, 2001, (03) :5-8+11
[2]   细菌降解气轻烃组成及气源对比 [J].
张林晔,李钜源,李祥臣,唐洪三 .
石油实验地质, 1996, (01) :88-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