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盘山叠叠沟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叶面积指数的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14
作者
童鸿强 [1 ,2 ]
王玉杰 [1 ]
王彦辉 [2 ]
于澎涛 [2 ]
熊伟 [2 ]
徐丽宏 [2 ]
周杨 [3 ,4 ]
机构
[1] 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
[3] 宁夏大学西北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4] 宁夏大学西部生态与生物资源开发联合研究中心
关键词
六盘山; 华北落叶松; 林冠; 灌木; 草本; 叶面积指数;
D O I
10.13275/j.cnki.lykxyj.2011.01.006
中图分类号
S791.22 [落叶松];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在具有半干旱气候的宁夏固原六盘山区叠叠沟小流域,于2009年整个生长季内(5—10月)监测了典型阴坡坡面上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不同坡位的7个样地的林冠层、林下灌木层和草本层的叶面积指数(LAI)的数量变化和季节动态。结果表明:(1)华北落叶松不同样地的林冠层LAI随坡位升高的变化趋势基本上是逐渐减小,从坡下部的1.52 2.95减少到坡顶部的0.15 0.27;林下灌木层LAI是先增加后减小,从坡下部的0.05 0.06增加到坡中上部的0.73 1.01后再减小到坡顶的0.19 0.30;草本层的LAI随坡位上升不断增加,从0.18 0.36增加到0.19 0.75。(2)林冠层和草本层的LAI季节变化趋势都呈先上升、达到最大值后再下降的单峰曲线。在生长季初期(5—6月),林冠层LAI的增长比草本的快,而在生长季中期(7—8月)却比草本层的慢,这是由温度和土壤水分条件及根系层深度差别共同决定的。(3)随着林冠郁闭度增加,林冠层的LAI几乎线性增大;灌木层LAI随林冠郁闭度增加先增大后逐渐减小,在0.5左右达到最大值,在0.9以后几乎为零;草本层LAI随林冠郁闭度增加缓慢线性减小,从0.74降到0.35;灌草层(灌木加草本)LAI在林冠郁闭度0.4 0.5时最高并超过林冠层的LAI,在0.6以后急剧减少并开始低于林冠层LAI;总LAI随林冠郁闭度增加先急剧增加,在郁闭度0.6 0.8之间保持最大且相对稳定,之后轻微下降。
引用
收藏
页码:13 / 20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9 条
  • [1] 六盘山叠叠沟小流域典型坡面土壤水分的植被承载力
    刘建立
    王彦辉
    于澎涛
    程丽莉
    熊伟
    徐丽宏
    杜阿朋
    [J]. 植物生态学报, 2009, (06) : 1101 - 1111
  • [2] 祁连山区青海云杉林冠层叶面积指数的反演方法
    赵传燕
    沈卫华
    彭焕华
    [J]. 植物生态学报 , 2009, (05) : 860 - 869
  • [3] 辽东次生林区主要阔叶林型叶面积指数季节动态
    李根柱
    王贺新
    朱教君
    [J]. 生态学杂志, 2008, 27 (12) : 2049 - 2055
  • [4] 半干旱黄土丘陵区人工林叶面积特征
    尹婧
    邱国玉
    何凡
    贺康宁
    田晶会
    张卫强
    熊育久
    赵少华
    刘建新
    [J]. 植物生态学报, 2008, (02) : 440 - 447
  • [5] 六盘山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多样性、生产力研究
    王俊玲
    金红喜
    杨占彪
    王刚
    [J].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 (01) : 31 - 35+42
  • [6] 川西亚高山暗针叶林叶面积指数的季节动态与空间变异特征
    吕瑜良
    刘世荣
    孙鹏森
    张国斌
    张瑞蒲
    [J]. 林业科学, 2007, (08) : 1 - 7
  • [7] 暖温带地区3种森林群落叶面积指数和林冠开阔度的季节动态
    陈厦
    桑卫国
    [J]. 植物生态学报 , 2007, (03) : 431 - 436
  • [8] 叶面积指数地面测量方法的研究进展
    吴伟斌
    洪添胜
    王锡平
    彭万喜
    李震
    张文昭
    [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2007, (02) : 270 - 275
  • [9] 长白山红松针阔叶混交林林冠层叶面积指数模拟分析
    关德新
    吴家兵
    王安志
    金昌杰
    施婷婷
    韩士杰
    [J]. 应用生态学报, 2007, (03) : 499 - 503
  • [10] 六盘山北侧叠叠沟小流域土壤物理性质空间变异的研究
    杜阿朋
    于澎涛
    王彦辉
    袁玉欣
    郭明春
    何常清
    管伟
    [J]. 林业科学研究, 2006, (05) : 547 - 5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