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探索
学术期刊
新闻热点
数据分析
智能评审
立即登录
主体性美学与主体间性美学——兼答张玉能先生
被引:9
作者
:
杨春时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厦门大学中文系福建厦门
杨春时
机构
:
[1]
厦门大学中文系福建厦门
来源
:
汕头大学学报
|
2004年
/ 06期
关键词
:
主体性美学;
主体间性美学;
中国美学;
现代转型;
D O I
:
暂无
中图分类号
:
B83 [美学];
学科分类号
:
010106 ;
摘要
:
在上个世纪末到本世纪初发生的第三次美学论争 ,即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的论争中 ,建立了现代主体间性美学 (以后实践美学为代表 ) ,开始了现代转型。这个历史过程尚未完成 ,但一定会完成。主体间性美学不仅克服了主体性美学的理论缺陷 ,具有现代性的理论意义 ,而且解决了现代人的精神需要 ,具有现代性的社会意义
引用
收藏
页码:1 / 4+10 +10-87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4 条
[1]
主体间性是后实践美学的陷阱——与杨春时教授商榷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张玉能
[J].
汕头大学学报,
2004,
(03)
: 10
-
13+90
[2]
巴赫金、对话理论及其他.[M].(法)托多罗夫著;蒋子华;张萍译;.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
[3]
人;诗意地安居.[M].[德]海德格尔 著;郜元宝 译.上海远东出版社.1995,
[4]
主体性的黄昏.[M].(美)多尔迈(Dallmayr;FredR.)著;万俊人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
1
→
共 4 条
[1]
主体间性是后实践美学的陷阱——与杨春时教授商榷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张玉能
[J].
汕头大学学报,
2004,
(03)
: 10
-
13+90
[2]
巴赫金、对话理论及其他.[M].(法)托多罗夫著;蒋子华;张萍译;.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
[3]
人;诗意地安居.[M].[德]海德格尔 著;郜元宝 译.上海远东出版社.1995,
[4]
主体性的黄昏.[M].(美)多尔迈(Dallmayr;FredR.)著;万俊人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