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约定保证期间——以《担保法》第25条和第26条为中心

被引:27
作者
张谷
机构
[1] 北京大学法学院
关键词
法定保证期间; 约定保证期间; 保证合同所附的终期; 债权人的不真正义务;
D O I
10.14111/j.cnki.zgfx.2006.04.011
中图分类号
D923 [民法];
学科分类号
030105 ;
摘要
法定保证期间具有督促债权人及时行使权利的功能,而约定保证期间的功能则在于事先控制保证的风险。从法定保证期间和约定保证期间的不同功能出发,只有将法定保证期间界定为诉讼时效中断的限制期间,始能将其合理化,但应回归时效法中作统一。约定保证期间性质为保证合同所附的终期(也包含一部分解除条件),视债权人是否践行其不真正义务(因一般保证和连带责任保证而不同),而分别产生保证关系消灭或保证义务范围固定的效果。约定保证期间既非诉讼时效期间,亦非除斥期间,《担保法》第25条第2款以及第26条第2款均为有利于债权人之解释性规定。由于立法者对于先诉抗辩权与一般保证的诉讼时效起算之间的关系存在误解,有必要梳理先诉抗辩权、诉讼时效和约定保证期间三者的关系。一言以蔽之,对于名同实异的两类保证期间必须分别把握,方能消除我国保证担保法律实践中的混乱。
引用
收藏
页码:120 / 136
页数:17
相关论文
共 3 条
[1]  
民法原论.[M].(日)富井政章著;陈海瀛;陈海超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
[2]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理解与适用.[M].李国光等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释义.[M].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民法室编著;孙礼海主编;.法律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