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能力与国家位势关系研究——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量化分析

被引:26
作者
李涛
张璋
机构
[1] 中国航天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院
基金
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
关键词
科技创新; 国家位势; 结构方程;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G321 [世界]; F224 [经济数学方法];
学科分类号
0701 ; 070104 ;
摘要
本文选取资源、经济、国际化作为国家位势的评判维度,创新环境、创新潜力、创新产出作为科技创新能力的构成要素,建立科技创新能力与国家位势关系的结构方程模型,量化分析科技创新的构成要素对国家位势的影响路径,并得到如下结论:1)营造国家创新环境是激发国家创新潜力的重要基础;2)激发国家创新潜力是提升国家创新产出水平的核心环节;3)提升国家创新产出水平是夯实国家位势基础、激发国家位势潜力的重要路径;4)营造国家创新环境与提升国家创新产出水平是协同激发国家位势潜力的有效途径。在以上分析结论的基础上,本文提出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是实现我国迅速崛起的关键路径及其相关政策建议。
引用
收藏
页码:90 / 99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1]   国家集成创新能力评价的指标体系 [J].
张继宏 ;
罗玉中 .
改革, 2009, (10) :80-84
[2]   IMD国际竞争力评价技术及其应用——以中国区域国际竞争力评价为例 [J].
肖红叶 ;
郑华章 .
统计与信息论坛, 2006, (05) :5-9
[3]  
英国专利制度发展史研究[D]. 邹琳.湘潭大学. 2011
[4]  
国家创新体系的动态演进研究[D]. 李灿.海南大学. 2012
[5]  
我国国家创新能力评价与国际比较研究[D]. 刘新艳.南昌大学. 2011
[6]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国家创新体系运行机理研究[D]. 冯婷婷.大连理工大学. 2009
[7]  
国家创新系统的国际比较[D]. 蒋小燕.厦门大学. 2009
[8]  
中美国家创新体系比较研究[D]. 郑海琳.青岛大学. 2005
[9]  
论我国国家创新系统的环境及其塑造[D]. 王丛霞.中共中央党校. 2002
[10]  
国家创新能力测定方法及其应用[M]. 科学出版社 , 刘凤朝,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