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地区水土流失时空分异特征

被引:26
作者
罗利芳
张科利
孔亚平
陈济丁
机构
[1] 北京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系
[2] 交通部科学研究院
[3] 交通部科学研究院 北京
[4] 北京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水土流失; 输沙模数;
D O I
10.13870/j.cnki.stbcxb.2004.01.015
中图分类号
S157.1 [水土流失的原因及其防治];
学科分类号
0815 ; 082802 ; 090707 ; 0910 ;
摘要
青藏高原的自然地理环境十分独特却也非常脆弱,水土流失的潜在危害性大。在全球变化和西部大开发的背景下,研究青藏高原水土流失规律具有重要意义。从自然地理条件出发,总结了青藏高原水土流失具有侵蚀类型多样,区域分异明显,人为作用较弱但潜在危害性大等特点。通过分析青藏高原河流泥沙资料,对土壤侵蚀强度的区域分异和水土流失的年内变化进行了初步研究。可以看出区内输沙模数的区域差异较大,输沙模数的大小主要决定于降雨条件和地表覆盖(包括地表物质组成和植被覆盖)。输沙模数的分布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土壤侵蚀强度的区域差异。青藏高原地区水土流失在一年中较为集中,7、8月份输沙量占全年的65%左右,6~9月份输沙量占全年的90%左右。由于夏季冰雪融水作用,径流泥沙可比降雨提前到达峰值。
引用
收藏
页码:58 / 62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3 条
[1]   长江上游典型区的耕地地力与农业结构调整——以川江流域及其周边地区为例 [J].
何毓蓉 ;
周红艺 ;
张保华 ;
程根伟 ;
不详 .
水土保持学报 , 2003, (03) :86-88+92
[2]   小流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侵蚀分异的Cs示踪研究 [J].
王晓燕 ;
李立青 ;
杨明义 ;
田均良 ;
不详 .
水土保持学报 , 2003, (02) :74-76+113
[3]   长江上游重点水土流失区坡耕地土壤侵蚀的137Cs法研究 [J].
王玉宽 ;
文安邦 ;
张信宝 .
水土保持学报, 2003, (02) :77-80
[4]   长江上游泥沙输移比初探 [J].
景可 .
泥沙研究, 2002, (01) :53-59
[5]   40a来江河源区的气候变化特征及其生态环境效应 [J].
王根绪 ;
李琪 ;
程国栋 ;
沈永平 .
冰川冻土, 2001, (04) :346-352
[6]   工程活动下的冻土环境研究 [J].
吴青柏 ;
朱元林 ;
施斌 .
冰川冻土, 2001, (02) :200-207
[7]   青藏高原冻融侵蚀动力特征研究 [J].
董瑞琨 ;
许兆义 ;
杨成永 .
水土保持学报, 2000, (04) :12-16+42
[8]   黄河源头区生态环境现状及治理对策 [J].
田剑 ;
范青慈 ;
张更权 ;
李洪福 ;
孙德福 ;
方顺宝 .
青海草业, 2000, (01) :28-30
[9]   青藏高原生态环境问题研究 [J].
牛亚菲 .
地理科学进展, 1999, (02) :69-77
[10]   长江源头地区的水土流失及其防治对策附视频 [J].
王海宁,任兴汉 .
中国水土保持, 1995, (05)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