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悬移质浓度垂线分布的两种类型及其产生的原因

被引:23
作者
倪晋仁
王光谦
机构
[1] 清华大学
关键词
含沙浓度; 普朗特; 流速分布公式; 脉动强度; 实测资料; 含沙量; 垂线分布; 悬沙分布; 悬移质; 悬浮泥沙; 泥沙;
D O I
10.13243/j.cnki.slxb.1987.07.008
中图分类号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正>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把悬移质泥沙垂线浓度分布描述为从水面到河底呈“上小下大”型,但是从大量的水槽、管道乃至天然河流中的实测浓度分布资料来看,相当多情况下,浓度从水面到河底的垂线分布是先由小变化到某位置时达最大值,尔后又向小变化,过去,往往把这种分布说成是反常现象,并排除于资料分析之外,以往的悬沙垂线分布理论反映的几乎都是“上小下大”型分布,而不能反映前述另一种分布,笔者认为其根本原因在于,在研究悬沙分布时,往往通过普朗特(Prantdl)假设把使泥沙悬浮的主要因素——垂向脉动流速|V′|转化成了流速分布,这种转化本身存在问题,且会
引用
收藏
页码:60 / 68
页数:9
相关论文
empty
未找到相关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