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刑法中客观归属论的意义

被引:10
作者
安达光治
孙文
机构
[1] 立命馆大学法学部
关键词
客观归属论; 因果关系; 注意规范的保护目的; 被害人的自我担责; 中立行为的共犯;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931.3 []; DD914 [];
学科分类号
0301 ; 03 ;
摘要
在德国刑法学中,客观归属论能妥当地通用于故意犯和过失犯的见解已成为通说。虽然对于导入作为限制结果归责的客观归属论,日本主流意见的态度比较消极,但从一定的规范性基准来进行判断的客观归属论的思想,却可以在近年来日本判例中窥见端倪,尤其是在"注意规范的保护目的"、"被害人对危险的承担"、"基于中立行为的共犯"等问题上,有明显的客观归属理论倾向。
引用
收藏
页码:160 / 170+176 +176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26 条
[1]  
刑法纲要总论[日]团藤重光. 创文社 . 1990
[2]  
《最高裁判所判例解说[刑事篇]昭和63年度》[日]永井敏雄. .
[3]  
犯罪论的现在与目的的行为论[日]井田良. 成文堂 . 1995
[4]  
刑法中的客观归属的理论[日]山中敬一. 成文堂 . 1997
[5]  
刑法总论[日]浅田和茂. 成文堂 . 2007
[6]  
日本刑法. .
[7]  
《最高裁判所判例解说[刑事篇]平成2年度》[日]大谷直人. .
[8]  
立命馆法学[日]安达光治. . 2000
[9]  
被害人的承诺与自我答责性[日]盐谷毅. 法律文化社 . 2004
[10]  
浅田和茂先生古稀祝贺纪念论文集[日]安达光治. 成文堂 .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