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部盆地喜山运动Ⅱ幕研究现状及问题

被引:12
作者
刘士林 [1 ]
肖焕钦 [2 ]
林舸 [1 ]
鲁国明 [2 ]
张德圣 [1 ]
夏永健 [1 ]
彭美丽 [1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边缘海地质重点实验室
[2] 中国石化胜利油田有限公司
基金
中国科学院基金;
关键词
不整合; 剥蚀; 油气成藏; 动力学机制; 喜山运动Ⅱ幕; 第三纪; 中国东部盆地;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42 [构造运动];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渐新世末至早中新世,喜山运动Ⅱ幕促使中国东部新生代含油气盆地由断陷沉降向整体坳陷转变,造成古/新近系地层的广泛不整合、盆内次级断层发育以及局部地区的正反转构造等特征;并且造成不整合面附近地层的沉积体系发育特征由渐新世末的滨浅湖、冲积扇和河流—三角洲相沉积为主到中新世的冲积扇—辫状河相沉积为主的转变。文中重点探讨了喜山运动Ⅱ幕活动时限、剥蚀程度、对油气成藏影响以及动力学机制等仍需解决的几个关键问题。其中剥蚀恢复研究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综合利用声波时差、磷灰石裂变径迹以及镜质体反射率等多种剥蚀恢复手段可以有效地研究喜山运动II幕的剥蚀程度。喜山运动II幕的成因主要存在板块碰撞导致的走滑挤压模式和岩石圈弹性回返模式的争议。
引用
收藏
页码:121 / 126+132 +132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30 条
[1]   裂变径迹定年技术在构造演化研究中的应用附视频 [J].
朱文斌 ;
万景林 ;
舒良树 ;
孙岩 ;
赵忠岩 .
高校地质学报, 2005, (04) :593-600
[2]   渤海湾盆地东营运动的特征及成因分析 [J].
史卜庆 ;
吴智平 ;
王纪祥 ;
周瑶琪 ;
戴启德 ;
不详 .
石油实验地质 , 1999, (03) :196-200
[3]   济阳坳陷新老第三纪地层间断面研究 [J].
吴智平 ;
史卜庆 ;
周瑶琪 ;
李建明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1998, (04) :47-51
[4]   渤海湾盆地形成机制研究 [J].
侯贵廷 ;
钱祥麟 ;
宋新民 .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8, (04) :91-97
[5]   论构造事件的节律性 [J].
万天丰 .
地学前缘, 1997, (Z2) :261-267
[6]   从波动观点看渤海湾盆地济阳拗陷油气田分布 [J].
吕修祥,张一伟,李德生 .
石油实验地质 , 1996, (03) :259-266
[7]  
中国油气区反转构造[M]. 石油工业出版社 , 蔡希源等著, 2001
[8]  
中国陆相大油田[M]. 石油工业出版社 , 张文昭主编, 1997
[9]  
On major tectonic forms of China. Huang T K. Geol MemoirsSer A . 1945
[10]  
Early Ceno-zoic two-phase extension and late Cenozoic thermal subsidenceand inversion of the Bohai Basin,northern China. Allen M B,Macdonald D I M,Zhao Xun,et al. Marineand Petroleum Geology . 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