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绳海槽中部沉积岩芯的古海洋学研究

被引:5
作者
刘焱光
李铁刚
吴世迎
孟宪伟
机构
[1] 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
[2]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3] 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 青岛
[4] 青岛
关键词
冲绳海槽; 氧同位素; 新仙女木事件; 古海洋学;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736.2 [海洋沉积、历史海洋学];
学科分类号
070704 ; 0709 ;
摘要
根据冲绳海槽中部的两个沉积岩芯(155和180)浮游有孔虫的氧同位素变化特征,结合沉积序列、千年尺度气候波动事件对比、碳酸盐旋回及AMS14C测年等资料对岩芯进行地层划分和对比,对两岩芯沉积物中记录的古环境信息进行释读,探讨研究区末次间冰期以来古气候的变化规律和冰消期内部的短时间尺度的气候突变事件.结果表明末次冰期最盛时(氧同位素2期)冲绳海槽中部可能有古长江和古黄河的淡水影响,冰期-间冰期氧同位素值及变化幅度证明了边缘海对气候变化的“放大”效应.底栖有孔虫Uvigerina的δ13C值在冰期时明显变轻,表明冰期时黑潮主轴东移,影响范围萎缩.对180岩芯中存在的“新仙女木”(YD)期气候突变事件进行了对比分析,表明冲绳海槽地区的气候变化虽然受全球气候变化的控制,但一些地域性的因素(如东亚季风)对研究区也有一定影响.还对“YD”事件的成因机制进行了探讨,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Fairbanks将YD期解释为两大融冰事件引起两次海平面快速上升之间一个短暂的海平面回升-滞缓期的观点.底层水团与西北太平洋深层水团的交换程度减弱,含氧量降低,对CaCO3物质的溶解作用增强,并使得冲绳海槽地区的CaCO3旋回与“大西洋型”CaCO3旋回一致.
引用
收藏
页码:68 / 73
页数:6
相关论文
empty
未找到相关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