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败血症高危因素对新生儿血清降钙素原影响的分析

被引:8
作者
许蔓春 [1 ]
马恒颢 [1 ]
欧巧群 [1 ]
任广立 [1 ]
彭智勇 [1 ]
欧春泉 [2 ]
朱会英 [3 ]
机构
[1] 中国人民解放军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小儿科
[2] 南方医科大学公共卫生与热带医学学院生物统计学系
[3] 中国人民解放军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感染控制科
关键词
婴儿,新生; 胎膜早破; 降钙素原; 宫内窘迫; 败血症; 高危因素;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R722.1 [新生儿疾病];
学科分类号
100202 ;
摘要
目的分析不同败血症高危因素对新生儿血清降钙素原(PCT)水平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181例住院新生儿,包括足月儿121例和早产儿60例。根据有无败血症及其高危因素,将足月儿分为:足月对照组、足月败血症高危因素组、足月非败血症高危因素组、足月败血症组。其中足月败血症高危因素组又分为足月宫内窘迫/术后窒息组和足月胎膜早破(PROM)组,后者按PROM不同时间分为大于18 h组、>12~18 h组和0~12 h组。早产儿也按相同标准分组。分别检测各组PCT水平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足月宫内窘迫/术后窒息组与足月非败血症高危因素组比较,PCT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8 h组PCT水平明显增高,但与足月败血症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差异(P>0.05)。早产儿各组的组间比较结果与足月儿类似。相比于C反应蛋白(CRP),败血症高危因素新生儿PCT水平的动态变化与临床情况更一致(P<0.01)。结论不同败血症高危因素对新生儿PCT水平有不同的影响,结合PCT水平的动态监测,能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重要依据。
引用
收藏
页码:1710 / 1711+1713 +1713
页数:3
相关论文
共 7 条
[1]   降钙素原对新生儿脓毒症诊断价值的Meta分析 [J].
余章斌 ;
朱春 ;
韩树萍 ;
辜楠 ;
孙青 .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2010, 5 (01) :25-34
[2]  
新生儿细菌感染标记物的研究进展[J]. 李耿,伍佰祥.中华儿科杂志. 2007(09)
[3]   降钙素原在诊断新生儿感染中的应用价值 [J].
苏卫东 ;
瞿尔力 ;
黄育丹 ;
陈清 ;
包曼华 .
中华围产医学杂志, 2006, (01) :21-23
[4]   新生儿败血症诊疗方案 [J].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新生儿学组 ;
余加林 ;
吴仕孝 .
中华儿科杂志, 2003, (12) :19-21
[5]   新生儿败血症血清降钙素原的动态改变 [J].
刘雪梅 ;
余健 ;
罗莉漫 .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2001, (03) :221-223
[6]  
现代儿科诊疗手册[M]. 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 , 李齐岳主编, 1994
[7]  
Immunologic markers in the neonatal period: diagnostic value and accuracy in infection[J] . Kafetzis,Tigani,Costalos.Expert Review of Molecular Diagnostics . 2005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