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际性、客体际性和主客体际性——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关系理论探要

被引:7
作者
俞吾金
机构
[1]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
关键词
主体际性; 客体际性; 主客体际性;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B023 [认识论、反映论];
学科分类号
010101 ;
摘要
胡塞尔晚年提出的“主体际性”已成为当代哲学的基本概念,而这一概念的提出,也为重新审视马克思的关系理论提供了一把钥匙。尽管马克思从未使用过“主体际性”、“客体际性”和“主客体际性”这样的概念,但他的实践唯物主义所蕴涵的关系理论实际上已对这些概念所意指的内容做过深入而系统的探索。本文认为,一方面,马克思的关系理论与近代哲学家们所坚持的关系理论存在着根本性的差别近代哲学家们是从单纯静观或旁观的理论态度出发去建立自己的关系理论的,马克思则是从实践活动,尤其是从生产劳动出发去理解并阐释一切关系问题的;另一方面,马克思的关系理论与当代哲学家们所坚持的“主体际性”的观点也存在着原则性的差别当代哲学家们完全撇开“客体际性”和“主客体际性”而只谈论“主体际性”,从而使“主体际性”抽象化,而马克思则总是把“主体际性”、“客体际性”和“主客体际性”综合起来加以探讨,并深刻地揭示出这些关系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异化性质。
引用
收藏
页码:1 / 6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6 条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马克思;恩格斯 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 著作编 译局 译.人民出版社.1980,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马克思;恩格斯 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译.人民出版社.1979,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马克思;恩格斯 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编.人民出版社.1972,
[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德]马克思;[德]恩格斯 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译.人民出版社.1963,
[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马克思;恩格斯 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译.人民出版社.1960,
[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德]马克思(K·Marx);[德]恩格斯(F·Engeis) 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译.人民出版社.1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