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把褐稻虱种群按其生长发育顺序划分为卵(E)、1~2龄若虫(S)、3~4龄若虫(L)和成虫(A)4个阶段,把各阶段的作用因子划分为相对独立的状态(states)。在稻田调查中分别记录其单位面积的数量。通过换算,计算卵、1~2龄若虫和3~5龄若虫的存活率(Sg,Ss,SL)及各作用因子相对应的存活率(S1,S2,S3,S4,S5,S6),同时通过实验种群的产卵量(FPFP?),成虫逐日产卵概率(P?)和自然种群成虫逐日存活率(A?)组成的下代卵量概率,∑P?(S?)1组成褐稻虱自然种群生命表的各个组分。如果包含成虫迁移后的居留率S,则根据生命表组分建立的种群趋势数字模型(Morris—Watt种群数学模型)可扩充为: I=SESSSLFPFP?S_t∑P?(S?)1 I=S1S2S3S4S5S6FPFP♀S?∑PH(S?)1该数学模型有助于褐稻虱种群系统研究的各项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