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寒嵩草草甸不同土地管理措施对植被生产力的影响

被引:3
作者
王文颖
曾智科
殷恒霞
陈开华
机构
[1] 青海师范大学生命与地理科学学院
关键词
土地管理措施; 植被生产力; 高寒嵩草草甸;
D O I
10.13885/j.issn.0455-2059.2009.02.021
中图分类号
S812 [草地学、草原学];
学科分类号
090503 ; 0909 ;
摘要
将原生高寒嵩草草甸封育系统作为对照,研究了土地退化对植被生产力的影响,检验了退化土地在不同人工重建措施下对植被生产力的相对影响程度.研究结果表明:原生植被封育处理总地上生物量为265.1 g/m2,0~30 cm土层地下根系生物量达6982 g/m2;而重度退化处理总地上生物量仅为139.9 g/m2,0~30 cm土层地下根系生物量为916 g/m2,仅占原生植被封育处理地下根系生物量的13%,因此重度退化地主要特征之一是天然嵩草草甸坚实而富有弹性的草皮层的丧失.土地退化使地下根系生物量的损失量大约为地上损失量的50倍.混播、松耙单播和翻耕单播人工种植处理经过7个生长季后,总地上生物量分别为原生封育处理的116%,75%,68%;自然恢复处理总地上生物量为原生植被封育处理的76%.与重度退化草地相比较,种植可以有效恢复地上生物量,尤其是禾草生物量,这对于提供冬季饲草、减少天然草地的压力是至关重要的.混播、松耙单播、翻耕单播和自然恢复处理,经过7个生长季后,地下根系生物量分别为1 323,1 094,1 169,1412 g/m2,重建措施(如混播)自然恢复处理可部分恢复地下根系生物量;恢复重建处理与原生植被封育处理相比较而言,有更多的生物量是分配在地上的.但随恢复年限的增加,恢复重建草地都是将更多的生物量分配给地下,且随恢复时间的增加,人工种植处理向地下转移生物量的速率比自然封育处理的更快.
引用
收藏
页码:43 / 47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3 条
[1]   土地利用变化对高寒草甸植物群落结构及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J].
王发刚 ;
王文颖 ;
陈志 ;
王启基 .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 (03) :58-63
[2]   三江源区资源与生态环境现状及可持续发展 [J].
王启基 ;
来德珍 ;
景增春 ;
李世雄 ;
史惠兰 .
兰州大学学报, 2005, (04) :50-55
[3]  
中国嵩草草甸.[M].周兴民等著;.科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