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谦抑性原则检讨我国刑法对教唆未遂的处罚规定

被引:2
作者
彭泽君
王新喜
机构
[1] 长江大学政法学院
[2] 长江大学政策法规处 湖北荆州
[3] 湖北荆州
关键词
教唆犯; 教唆未遂; 谦抑性原则; 建议;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924.1 [总则];
学科分类号
030104 ;
摘要
刑法谦抑性原则的要义就是缩小刑事处罚的范围和减轻刑事处罚的程度。我国刑法第 2 9条第 2款规定 :“如果被教唆的人没有犯被教唆的罪 ,对于教唆犯 ,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这表明我国刑法对教唆未遂采必罚主义 ,这种做法有违谦抑性原则 ,且不具有可操作性。因此 ,该条款应修改为 :“如果被教唆的人没有犯被教唆的罪 ,如果此罪的法定最低刑为三年以上有期徒刑 ,对于教唆犯 ,可以比照所教唆之罪从轻、减轻或免除处罚。
引用
收藏
页码:40 / 43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6 条
[1]  
比较刑法原理.[M].马克昌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
[2]  
刑法的基本立场.[M].张明楷著;.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
[3]  
刑法论丛.[M].高铭暄;赵秉志主编;.法律出版社.1999,
[4]  
刑法的价值构造.[M].陈兴良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5]  
宽容.[M].(美)房龙(Vanloon;H.)著;迮卫;靳翠微译;.三联书店.1985,
[6]  
刑事责任与刑罚.[M].[苏]Л·В·巴格里-沙赫马托夫 著;韦政强 译.法律出版社.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