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系统多级综合观测研究网络建设框架

被引:8
作者
张衍毓 [1 ,2 ]
郭旭东 [1 ,2 ]
陈美景 [1 ]
机构
[1] 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
[2] 不详
关键词
土地管理; 土地系统科学; 土地系统观测研究基地; 土地系统观测研究网络; 协同创新; 土地系统综合观测技术; 数据管护平台;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301.24 [土地开发与利用];
学科分类号
摘要
研究目的:基于土地系统科学基础理论,研究提出全国土地系统观测研究网络的功能定位、组织架构、协同创新机制,形成土地系统综合观测技术研发、"大数据"平台构建、土地系统观测研究基地建设和网络优化布局的总体思路,搭建土地系统综合观测理论—技术—平台—机制创新架构,提出全国土地系统观测研究网络建设的战略框架。研究方法:文献研究、专家访谈、实地调研。研究结果:(1)土地系统是由人文和自然要素构成的人地关系时空系统。土地系统研究的核心是系统各要素动态变化、互馈机制,人—地系统功能演变、协同耦合与优化调控机理。土地系统具有多级、综合、动态性特征,建设土地系统多级综合观测网络,开展持续观测,是加强土地系统科学认知的有效途径。(2)土地系统多级综合观测研究网络建设要围绕数据观测、科学研究、政策创新、资源共享、人才培养、教育科普等功能,形成全国—区域—县域—村镇土地科技创新多级协同组织架构;创新联合共建、人才交流、科研联动、资金保障、数据共享、成果转化等协同机制,完善运行管理制度体系;围绕主要科学问题和研究领域,研发土地系统综合观测指标和观测技术体系,构建土地系统综合监测数据管护服务平台;加强科学观测研究基地建设,优化全国土地系统综合观测网络布局,形成全国、区域、市县、村镇、地块多层级观测体系。研究结论:建设全国土地系统观测研究网络,加强土地系统科学协同创新,可为土地科技联合攻关,土地系统跨尺度、多要素、全方位的科学认知,土地系统科学发展和科学、系统、联动、高效的土地管理科学决策提供有效支撑。
引用
收藏
页码:4 / 13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15 条
[1]   土地科学发展时空锥及土地科学学科演进研究 [J].
冯广京 .
中国土地科学, 2016, 30 (01) :23-31
[2]   中国环渤海地区人口—土地—产业非农化转型协同演化特征 [J].
杨忍 ;
刘彦随 ;
龙花楼 .
地理研究, 2015, 34 (03) :475-486
[3]   土地科学学科独立性研究——兼论土地科学学科体系研究思路与框架 [J].
冯广京 .
中国土地科学, 2015, 29 (01) :20-33
[4]   中国人口分布的土地资源限制性和限制度研究 [J].
封志明 ;
杨艳昭 ;
游珍 .
地理研究, 2014, 33 (08) :1395-1405
[5]   LUCC时空过程研究的方法进展 [J].
刘纪远 ;
邓祥征 .
科学通报, 2009, 54 (21) :3251-3258
[6]   土地系统动态模拟方法研究进展 [J].
邓祥征 ;
林英志 ;
黄河清 .
生态学杂志, 2009, 28 (10) :2123-2129
[7]   美国大尺度综合环境观测站网计划介绍及其相关研究 [J].
任娟 ;
肖洪浪 ;
李锦秀 ;
赵良菊 ;
陆明峰 ;
程国栋 .
地球科学进展, 2008, (03) :327-330
[8]   土地投入对中国二三产业发展贡献的定量研究 [J].
毛振强 ;
左玉强 .
中国土地科学, 2007, (03) :59-63
[9]   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对中国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影响 [J].
周涛 ;
史培军 ;
王绍强 .
地理学报, 2003, (05) :727-734
[10]   土地利用变化与土壤养分的变化——以河北省遵化县为例 [J].
傅伯杰 ;
郭旭东 ;
陈利顶 ;
马克明 ;
李俊然 .
生态学报, 2001, (06) :926-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