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华北冷涡动力热力结构及发展机制分析

被引:6
作者
郁珍艳 [1 ]
何立富 [2 ]
李泽椿 [2 ]
机构
[1] 浙江省气候中心
[2] 中国气象局国家气象中心
关键词
华北冷涡; 强对流天气; 冷空气;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58.121.1 [];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1 ;
摘要
通过对2008年6月22—30日产生强对流天气过程中的华北冷涡动力、热力结构和演变特征的分析,发现:此次冷涡发展深厚,300 hPa冷涡中心明显,冷涡还在地面诱发了锋面气旋。在冷涡发展直至初步减弱阶段对流层整层都为正涡度区,中高层正涡度逐渐向低层传播。冷涡发展加强阶段,冷涡南侧高空西风急流发展加强,东西两侧的经向风分布趋于对称,东部和南部伴随较强的垂直上升运动。华北冷涡中心干冷,对流层中层西北干冷空气的侵入,对冷涡的发展加强起着重要作用。此次过程中,持续的东南气流将渤海的水汽向华北地区输送,水汽以东西向辐合为主。冷涡后部冷空气南下的日变化活动规律明显,10—13时侵入至京津冀地区,维持时间为15~20 h。冷涡后部干冷空气的向南侵入易造成强对流天气发生。
引用
收藏
页码:667 / 676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9 条
[1]   东北冷涡南落型强对流天气的潜势预报分析 [J].
徐为进 ;
吕冬红 ;
沈利峰 ;
刘方 ;
王海青 .
气象科学, 2009, 29 (05) :618-624
[2]   干侵入对2005年8月16日华北暴雨的作用 [J].
王欢 ;
寿绍文 ;
解以扬 ;
姚学祥 ;
吕江津 ;
孟冬梅 .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2008, (01) :97-103
[3]   一次罕见冰雹天气过程的对流参数分析 [J].
陈晓红 ;
郝莹 ;
周后福 ;
鲁俊 .
气象科学, 2007, (03) :335-341
[4]   东北冷涡诱发的一次MCS结构特征数值模拟 [J].
陈力强 ;
陈受钧 ;
周小珊 ;
潘向党 .
气象学报, 2005, (02) :173-183
[5]   一次江淮暴雨过程中干空气侵入的诊断分析 [J].
阎凤霞 ;
寿绍文 ;
张艳玲 ;
沈新勇 .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2005, (01) :117-124
[6]   高强度降水过程形成和发展的一种机制分析 [J].
吴海英 ;
曾明剑 ;
沈树勤 ;
濮梅娟 ;
王啸华 .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2005, (01) :101-107
[7]   东北冷涡的位涡动力诊断模型及应用 [J].
陈艳秋 ;
余志豪 .
气象科学, 2003, (04) :446-451
[8]   一次华北低涡造成的强对流天气分析 [J].
金步圣 .
气象科学, 2002, (01) :107-112
[9]   Study on cut-off low-pressure systems with floods over Northeast Asia [J].
Sixiong Zhao ;
Jianhua Sun .
Meteorology and Atmospheric Physics, 2007, 96 :159-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