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南巴地区主要构造成因模式探讨

被引:20
作者
姜复东 [1 ]
苏培东 [2 ]
秦启荣 [1 ]
机构
[1] 西南石油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2] 成都理工大学环境工程学院
关键词
通南巴; 构造特征; 构造成因; 成因模式;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42 [构造运动];
学科分类号
070904 ;
摘要
通南巴构造位于米仓山构造带和大巴山弧形构造带的交接处,向南与川中低缓构造带以通江凹陷相接。其现今主要存在北东向和北西向两组构造体系,它们的形成完全受区域构造的控制,在成因上两者是相辅相成的,该地区的现今构造形迹是多期构造运动的结果。文中研究了通南巴地区主要的构造特征,并且对主要构造形成的成因进行了探讨,总结出了3种成因模式。
引用
收藏
页码:14 / 17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3 条
[1]   通南巴构造石炭系分布预测 [J].
陈振林 ;
罗开平 ;
陈晓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2, (03) :293-294
[2]   热力背斜生物气藏的构造成因及其地质意义 [J].
杨永林 ;
邓瑞健 ;
马力宁 .
断块油气田, 1999, (05) :17-19+39
[3]   利用卫星遥感资料研究川东北通南巴构造——利用法国SPOT卫星研究大型含油构造—— [J].
茹锦文 ;
莫源富 ;
黄瑞照 .
矿产与地质, 1990, (S1) :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