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花药培养特性的数量遗传分析

被引:12
作者
王羽 [1 ]
樊庆琦 [2 ]
张利 [3 ]
隋新霞 [2 ]
李根英 [2 ]
楚秀生 [2 ]
张宪省 [1 ]
黄承彦 [2 ]
机构
[1] 山东农业大学生命科学院
[2] 山东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
[3] 莱阳农学院植物科技学院
关键词
小麦; 花培性状; 遗传模型; 加性效应; 显性效应; 遗传率;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512.1 [小麦];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为探讨小麦花药培养特性的遗传特点和规律,分别以高花药培养特性和低花药培养特性的小麦材料为母本和父本,采用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对两个组合不同世代小麦材料的花药出愈率、愈伤组织绿苗分化率、花药绿苗率三个花培性状进行了遗传分析。结果表明,花药出愈率在组合I检测到一对主基因,组合II中检测到两对主基因。愈伤组织绿苗分化率和花药绿苗率均检测到两对主基因。主基因的加性效应(d)为增效,显性效应(h)除组合II的愈伤组织绿苗分化率外均为减效。互作效应在组合I中,愈伤组织绿苗分化率的jab(第一对主基因的d与第二对主基因的h间的互作效应)和花药绿苗率的jba(第一对主基因的h与第二对主基因的d间的互作效应)较小。在组合II中,花药出愈率的jba较小;愈伤组织绿苗分化率的l(显性互作效应)较大;花药绿苗率的各效应值比较平均。多基因效应中,对于组合I的花药绿苗率和组合II的花药出愈率,d和h均为增效,且h大于d;组合II中愈伤组织绿苗分化率的d和h均为减效,且d大于h。不同组合F2代花药出愈率的主基因遗传率存在明显差异,组合I为55.01%,组合II为84.54%,其余两花培性状主基因遗传率差异较小,均在90%以上。研究认为,3个性状受主基因和多基因共同影响,且主基因起决定作用,花药出愈率可以作为衡量小麦花药培养特性的重要指标之一。
引用
收藏
页码:755 / 760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3 条
[1]   小麦花药培养的基因型差异与杂交组合配制 [J].
张艳敏 ;
郭北海 ;
李洪杰 ;
温之雨 ;
王子宁 ;
蒋春志 ;
李辉 ;
王培 .
华北农学报, 2002, (02) :16-19
[2]   利用P1F1P2和F2或F2∶3世代联合的数量性状分离分析 [J].
章元明 ;
盖钧镒 ;
张孟臣 .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 2000, (01) :6-9
[3]   冬小麦常用亲本以及配组一代花药培养力的研究 [J].
刘建平 ;
刘学馨 ;
魏秀玲 ;
张利泉 ;
胡道芬 ;
不详 .
华北农学报 , 1997, (04) :18-23
[4]   小麦花药培养力的基因型差异和配合力分析 [J].
叶兴国 ;
徐惠君 ;
徐琼芳 ;
杜丽璞 ;
李志武 .
中国农业科学, 1997, (06) :50-55
[5]   不同世代小麦花药培养的遗传效应分析 [J].
黄承彦 ;
颜廷进 ;
张存良 ;
沈立 .
作物学报, 1991, (04) :64-70
[6]   小麦-天兰偃麦草-黑麦三属杂种花粉植株诱导条件的研究 [J].
庄家骏 ;
陈国庆 ;
贾旭 .
遗传学报, 1990, (01) :17-22
[7]  
植物数量性状遗传体系[M]. 科学出版社 , 盖钧镒等著, 2003
[8]  
Chromosomal regions associated with green plant regeneration in wheat ( Triticum aestivum L.) anther culture[J] . A.M. Torp,A.L. Hansen,S.B. Andersen.Euphytica . 2001 (3)
[9]   Identification and estimation of a QTL model and its effects [J].
Gai, JY ;
Wang, JK .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GENETICS, 1998, 97 (07) :1162-1168
[10]  
Nuclear genes affecting albinism in wheat ( Triticum aestivum L.) anther culture[J] . I. K. D. Tuvesson,S. Pedersen,S. B. Andersen.Theoretical and Applied Genetics . 1989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