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黄土高原农牧交错带土地生产潜力及人口承载力

被引:15
作者
孟庆香 [1 ]
刘国彬 [2 ]
常庆瑞 [1 ]
杨勤科 [2 ]
机构
[1]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2]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关键词
陕北黄土高原农牧交错带; 土地生产潜力; 人口承载力; 限制因子;
D O I
10.13207/j.cnki.jnwafu.2006.12.027
中图分类号
F301 [土地经济学];
学科分类号
082802 ; 1204 ; 120405 ;
摘要
根据陕北黄土高原农牧交错带生态环境特点以及作物生长发育过程对光、热、水、土资源的要求和利用效率,运用逐步订正法对该地区的土地生产潜力进行了定量估算,并对其土地的人口承载力进行了计算与分析,指出了提高该地区土地生产潜力及人口承载力的途径。结果表明,该地区光温生产潜力为光合生产潜力的65.21%,气候生产潜力为光温生产潜力的37.91%,土壤生产潜力为气候生产潜力的32.19%,现实生产能力仅为土壤生产潜力的42.47%;在现实生产能力水平下,人民生活仅能维持我国低消费水平,如果要实现世界中等消费水平,必须使土地的现实生产能力达到土壤生产潜力的89.40%,气候生产潜力的27.00%。提高该地区土地生产潜力及人口承载力的途径包括提高植被覆盖度,控制土地荒漠化;发展设施农业和灌溉农业,提高作物产量;改进施肥方法,培肥地力;因地制宜,开发滩区等。
引用
收藏
页码:135 / 141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9 条
[1]  
土地资源学.[M].常庆瑞主编;.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
[2]  
陕西统计年鉴.[M].陕西省统计局编;杨永善主编;.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
[3]  
土地资源学.[M].林培主编;.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1996,
[4]   陕北长城沿线沙质荒漠化遥感研究 [J].
高会军 ;
姜琦刚 ;
霍晓斌 .
自然资源学报, 2005, (03) :471-475+479
[5]   四川省耕地地力生产潜力及承载力研究 [J].
何毓蓉 ;
周红艺 ;
张保华 ;
宫阿都 .
地理科学, 2004, (01) :20-25
[6]   农牧交错带土地沙化的本质及其形成研究 [J].
安韶山 ;
常庆瑞 ;
刘京 ;
李壁成 .
生态学报, 2003, (01) :106-111
[7]   陕北黄土高原土地生产力与人口适宜容量研究 [J].
戴进 ;
聂庆华 ;
陈明荣 .
自然资源, 1997, (06) :11-15+17-19
[8]   榆林地区粮食生产潜力与开发研究 [J].
高振虎 .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1997, (04) :107-112
[9]   气候生产潜力的季节分配与玉米的最佳播期 [J].
邓根云 .
气象学报, 1986, (02) :192-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