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络公共空间:镜像、异化与理性建构

被引:8
作者
汪波
机构
[1] 北京师范大学管理学院
基金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
关键词
虚拟公共空间; 镜像; 异化; 沉默的螺旋; 网络理性;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G206 [传播理论];
学科分类号
050302 ;
摘要
Web2.0时代开辟了双重公共空间:社会公共空间与虚拟公共空间。虚拟公共空间打破了社会公共空间中阶层排列结构,不同阶层主体源于"深层心理感知",按"我者"镜像与"他者"镜像原则,在虚拟公共空间对流、重组、互动。中国虚拟空间在多数暴力与商业侵蚀双重侵略下同时呈现公共性异化,导致"沉默的螺旋"。网络理性的建构与过滤,使虚拟公共空间逐步回归到理性"公共场域"。
引用
收藏
页码:60 / 65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8 条
[1]   互联网对公众话语权的影响——一个基于公共领域理论的初步分析 [J].
李东升 ;
姜晓宁 .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06, (11) :20-23
[2]  
转型社会的哄客意志[J]. 朱大可.中国新闻周刊. 2006(24)
[3]  
政治实践与公共空间[M]. 新星出版社 , 蔡英文著, 2006
[4]  
协商民主[M]. 上海三联书店 , 陈家刚选编, 2004
[5]  
在事实与规范之间[M]. 三联书店 , (德)哈贝马斯(JurgenHabermas)著, 2003
[6]  
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M].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陆学艺主编, 2002
[7]  
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M]. 学林出版社 , (德)哈贝马斯(JuergenHabermas)著, 1999
[8]  
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M]. 浙江人民出版社 , (美)戈夫曼著, 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