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体外周血干细胞动员中测定CD34+Thy-1+细胞的意义

被引:7
作者
杨渤彦
王良绪
陈萍生
尉达民
机构
[1] 北京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血液科
关键词
造血干细胞,外周血干细胞动员;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R446.113 [];
学科分类号
100208 ;
摘要
目的:确切评估动员后外周血干细胞(PBSC)水平的变化,及时指导临床选择最佳采血时机。方法:用流式细胞术测定化疗和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联合动员时外周血CD34+Thy-1+细胞含量的变化,同时用体外集落培养方法评价外周血祖细胞(PBPCs)的克隆形成能力。结果:动员后循环血中CD34+Thy-1+细胞、CD34+细胞和克隆形成细胞(CFC)含量分别增高48.6倍、50.0倍和53.1倍,高峰时间在化疗后第12~14天(注射G-CSF的第6~8天);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CD34+Thy-1+细胞、CD34+细胞的比例分别增高13.8倍和10.5倍;动员的早期阶段,CD34+细胞中Thy-1+细胞比例最高。结论:联合应用化疗和G-CSF对PBPCs,尤其对早期干/祖细胞具有显著动员作用;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D34+Thy-1+细胞可及时指导临床准时采集PBSC。
引用
收藏
页码:15 / 18
页数:4
相关论文
empty
未找到相关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