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人为源排放对珠江三角洲地区O3生成贡献的数值模拟

被引:8
作者
程艳丽
白郁华
李金龙
刘兆荣
机构
[1] 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关键词
空气质量模式; 人为源; 臭氧; 贡献率;
D O I
10.13671/j.hjkxxb.2008.04.014
中图分类号
X51 [大气污染及其防治];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2 ;
摘要
利用改进的二维欧拉空气质量模式对珠江三角洲地区不同类型人为源排放对该区域臭氧生成的贡献进行了模拟研究.结果表明,珠江三角洲区域臭氧生成受VOCs排放控制,流动源排放VOC最多,对臭氧生成的贡献也最大,分别占臭氧最大小时浓度和平均小时浓度的44%和67%;其次是溶剂和油漆挥发的贡献.点源和面源排放VOC较少,但排放NOx量大,二者对臭氧生成影响是负的.控制所有类型人为源排放,珠江三角洲区域臭氧日均浓度和最大浓度将分别减少78%和90%.模拟结果还显示,受气象场和光化学反应共同影响,珠江三角洲南部区域是臭氧浓度高值区.
引用
收藏
页码:791 / 798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8 条
[1]   珠江三角洲地区边界层气象特征研究 [J].
范绍佳 ;
祝薇 ;
王安宇 ;
郭璐璐 ;
董娟 .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 (01) :99-102
[2]   珠江三角洲地区天然源碳氢化合物的研究 [J].
杨丹菁 ;
白郁华 ;
李金龙 ;
潘南明 ;
俞开衡 ;
唐丽 ;
彭立新 ;
苏行 .
中国环境科学, 2001, (05) :39-43
[3]   兰州西固地区光化学烟雾污染气质模式 [J].
李金龙 ;
张其苏 ;
唐孝炎 ;
任阵海 ;
彭贤安 ;
刘希玲 ;
齐立文 ;
陈长和 ;
黄建国 ;
田炳申 ;
金素文 .
环境科学学报, 1988, (02) :125-130
[4]  
大气化学[M]. 气象出版社 , 王明星著, 1999
[5]  
NARSTO critical review of photochemical models and modeling[J] . Armistead Russell,Robin Dennis.Atmospheric Environment . 2000 (12)
[6]  
Comparison of scientific findings from major ozone field studies in North America and Europe[J] . Paul Solomon,Ellis Cowling,George Hidy,Cari Furiness.Atmospheric Environment . 2000 (12)
[7]  
ISORROPIA: A New Thermodynamic Equilibrium Model for Multiphase Multicomponent Inorganic Aerosols[J] . Athanasios Nenes,Spyros N. Pandis,Christodoulos Pilinis.Aquatic Geochemistry . 1998 (1)
[8]  
区域空气质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2 胡泳涛. 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中心 .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