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北京消云试验微物理检验

被引:4
作者
黄梦宇 [1 ,2 ]
张蔷 [1 ]
魏强 [3 ]
马新成 [1 ]
邓兆泽 [2 ]
张磊 [1 ]
刘力威 [1 ]
机构
[1] 北京市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
[2]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大气科学系
[3] 北京应用气象研究所
关键词
人工消云; 飞机探测; PMS粒子探测系统; 云微物理;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26.51 [];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1 ;
摘要
利用机载PMS(Particle Measurement System)粒子探测系统获得的云微观特征和宏观观测分析了2005年北京消云试验的效果。比较2005年9月12日上午消云作业前后云滴数浓度、粒子有效直径和云滴谱分布的变化发现,在暖云中播撒吸湿性高浓度粒子群能够产生一定的消云效果。作业后云微物理结构的垂直分布发生较大变化,云滴数浓度和粒子有效直径均变小,并且在作业高度下方出现一个"干层";吸湿性物质促使云滴发生碰并过程,使得大云滴消失小云滴变少;作业半小时后垂直方向影响范围小于900m。此外,在9月13日下午的消云试验中观测到消云作业产生的一条明显云沟。
引用
收藏
页码:191 / 194+327 +327-328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3 条
[1]   层状冷云人工增雨可播性实时识别技术研究 [J].
陶树旺 ;
刘卫国 ;
李念童 ;
王广河 ;
周毓荃 ;
胡志晋 .
应用气象学报, 2001, (S1) :14-22
[2]   机载粒子测量系统及资料处理 [J].
魏强 ;
高建春 ;
钱越英 .
气象, 1997, (05) :38-41
[3]   Maritime/continental microphysical contrasts in stratus [J].
Yum, SS ;
Hudson, JG .
TELLUS SERIES B-CHEMICAL AND PHYSICAL METEOROLOGY, 2002, 54 (01) :6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