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岸带耕地降雨径流产流特征分析

被引:6
作者
孟红旗
赵同谦
徐华山
曾繁复
机构
[1] 河南理工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关键词
河岸带; 耕地; 降雨径流; 污染特征;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X522 [河流];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在孟津黄河漫滩的河岸带上开展了野外定位观测,研究了自然降雨情况下,河岸林地转变成农耕地前后降雨地表径流产流的污染特征。结果表明,河岸滩区具有较强的土壤入渗能力,径流产流的次降雨量临界值为20mm;滩区径流系数相对偏小:耕地平均3.5%,林地平均2.0%;在耕地开垦初期,由于雨滴的直接溅蚀,表土存在"板结"现象,径流系数增加较为明显。河岸滩区的降雨径流呈弱碱性(pH=8.0~9.5),且盐分含量偏高;耕地径流和林地径流水质的差异表现在耕地径流具有较低的高锰酸盐指数和总氮含量;由于耕地的径流产生量明显大于林地,耕地径流的污染物(土壤颗粒物、有机物、总氮和总磷)产生总量约是林地径流的1.5~3.0倍。土壤翻动后的首次降雨通常会引起耕地较平时5~10倍的土壤颗粒物和总磷流失。林改耕后,径流颗粒物和总磷含量较参照耕地平均增加3倍,成为滨河漫滩农田开垦初期的应首要控制的污染物。河岸滩区在河岸缓冲、屏障和面源污染物削减方面具有重要的水文生态功能,因此在河岸滩区的开发进程中,应注重加强对原生河岸带的生态保护与管理。
引用
收藏
页码:749 / 754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1]   河岸带生态系统退化机制及其恢复研究进展 [J].
黄凯 ;
郭怀成 ;
刘永 ;
郁亚娟 ;
周丰 .
应用生态学报, 2007, (06) :1373-1382
[2]   乌梁素海流域农田面源污染研究 [J].
刘振英 ;
李亚威 ;
李俊峰 ;
金朝晖 ;
顾久君 ;
张云霞 .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07, (01) :41-44
[3]   降雨强度对黄土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入渗影响的试验研究 [J].
高鹏 ;
穆兴民 ;
刘普灵 ;
辛小桂 .
水土保持通报, 2006, (03) :1-5
[4]   植被恢复演替初期对模拟降雨产流特征的影响 [J].
李鹏 ;
李占斌 ;
郑良勇 ;
不详 .
水土保持学报 , 2004, (01) :54-57+62
[5]   河岸带研究及其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 [J].
张建春 ;
彭补拙 .
生态学报, 2003, (01) :56-63
[6]   河岸植被缓冲带与河岸带管理 [J].
邓红兵 ;
王青春 ;
王庆礼 ;
吴文春 ;
邵国凡 .
应用生态学报, 2001, (06) :951-954
[7]   黄土高原南部缓坡耕地降雨与侵蚀的关系 [J].
吴发启 ;
赵晓光 ;
刘秉正 ;
唐克丽 .
水土保持研究 , 1999, (02) :54-61
[8]   河漫滩地生态系统影响下的河型转化──以红山水库上游河道为例 [J].
许炯心,师长兴 .
地理学报, 1995, (04) :335-343
[9]   Nitrate-nitrogen retention in wetlands in the Mississippi river basin [J].
Mitsch, WJ ;
Day, JW ;
Zhang, L ;
Lane, RR .
ECOLOGICAL ENGINEERING, 2005, 24 (04) :267-278
[10]  
Seasonal and storm event nutrient removal by a created wetland in an agricultural watershed[J] . Daniel F. Fink,William J. Mitsch.Ecological Engineering . 2004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