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索骨质疏松状态下牙种植体骨整合的变化机制,为提高骨质疏松状态下牙种植体成功率奠定基础。材料与方法:6月龄未交配SD雌性大鼠41只随机分为2组,即A:假去势手术组,20只,B:去势手术组,21只。将B组行卵巢切除术,术后1.5月对所有大鼠右股骨远中行牙种植手术,种植纯钛螺钉。分别于种植术后1.5月及3月,随机处死各组大鼠的一半。去势术前、种植术前及处死前分别测量大鼠腰椎3—5、左右股骨远中1/2骨密度。处死后,取右股骨对种植部位进行X线拍片,然后将右股骨沿种植体长轴剖成两半,做扫描电镜观察种植体与骨结合状况,进行骨接触率的测定。结果:1.骨密度:两组大鼠腰椎、左右股骨远中骨密度去势术前大致相同,无显著差异。种植手术前,A组基本保持不变,B组显著降低。1.5月及3月处死时,A组仍基本保持不变,B则持续显著降低。2.骨融合指数(OI):1.5月及3月处死时,A组大于B组,统计分析,差异显著。各组大鼠不同时期处死时,骨融合指数大致相同,统计分析无显著差异。结论:1.不同骨密度下骨整合状况不同,骨密度高,骨整合状况好。2.种植体-骨界面新骨形成后,在没有外界因素作用情况下,延长时间骨整合状况改善不明显。3.骨质疏松改变可使大鼠种植体—骨界面骨融合指数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