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西北喀斯特区原生林与次生林凋落物及养分归还特征比较

被引:14
作者
曾昭霞 [1 ,2 ]
刘孝利 [3 ]
王克林 [1 ,2 ]
曾馥平 [1 ,2 ]
宋同清 [1 ,2 ]
宋希娟 [1 ,2 ,4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
[2] 中国科学院环江喀斯特农业生态系统研究观测站
[3] 湖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4]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关键词
喀斯特; 原生林; 次生林; 凋落物; 养分归还;
D O I
10.16258/j.cnki.1674-5906.2010.01.025
中图分类号
Q948 [植物生态学和植物地理学];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摘要
森林凋落物是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成分,其养分归还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土壤养分有效性的高低。在土层浅薄且土被很不连续的我国喀斯特区域进行凋落物生物量及养分归还研究对我们更深刻地了解该区养分循环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本文比较分析了桂西北喀斯特区3种原生林与3种次生林的全年凋落物量、组成、月凋落物量动态及养分归还量与动态。结果表明,圆果化香(Platycarya longipes Wu)、大叶蚊母树(Distylium Sieb.et Zucc.)与青檀(Pteroceltis tatarinowii Maxim.)3种原生林的年凋落物总量分别为2342.16,4057.99和1834.36kg·hm-2,而圆叶乌桕(Sapium rotundifolium Hemsl.)、八角枫(Alangium chinense(Lour.) Harms)和黄荆(Vitex negundo L.)3种次生林的年凋落物总量分别为3192.82,3284.26,2469.90kg·hm-2,除大叶蚊母树外,次生林年凋落物总量大于原生林。凋落物的组成中,叶凋落生物量均占总凋落物量的80%左右,甚至更高,而圆叶乌桕、八角枫和黄荆3种次生林群落的叶凋落物量占总凋落物量的百分比大于圆果化香、大叶蚊母树以及青檀3种原生林。凋落物的养分归还量的月动态与凋落物量的月动态一致,原生林呈"U"形曲线,而次生林则呈"W"形曲线。原生林和次生林凋落物的年养分归还量均为C﹥N﹥K﹥P,且次生林的C、N、P养分的归还量大于原生林。
引用
收藏
页码:146 / 151
页数:6
相关论文
empty
未找到相关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