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虚拟人格对民法典中民事主体制度的突破

被引:8
作者
李佳伦
机构
[1] 北京大学法学院
关键词
网络虚拟人格; 虚拟人格流转; 虚拟人格继承; 民法救济; 民法典;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923 [民法];
学科分类号
030105 ;
摘要
互联网长久以来的存续,依靠的是多重文化背景下价值共识的分享,以及据此发生的行为矫正。虚拟人格是人格权在电控空间之延伸,是准人格的一种类型。法律确认虚拟人格有利于更好的保护虚拟人格,有利于对自然人人格权的终极保障,其目的是在新媒体环境下,保护变异的人格权中的稳定部分。虚拟人格在我国民法典中的构造难点在于其商业化部分的流转、继承规则及限制。虚拟人格的救济包括防卫性和进取性救济。
引用
收藏
页码:52 / 59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30 条
[1]  
媒体诽谤侵权责任研究.[M].岳业鹏.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4,
[2]  
请求权与民事裁判应用.[M].杨立新; 主编.法律出版社.2011,
[3]  
论平等.[M].(法) 勒鲁 (Leroux;P.) ; 著.商务印书馆.2011,
[4]  
民法总则重大疑难问题研究.[M].杨立新; 主编.中国法制出版社.2010,
[5]  
民事权利与宪政.[M].钱福臣; 魏建国; 著.法律出版社.2009,
[6]  
人格和人格权理论讲稿.[M].马俊驹; 著.法律出版社.2009,
[7]  
康德著作全集.[M].(德) 康德 (Kant;I.) ; 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8]  
民法总论.[M].梁慧星; 著.法律出版社.2007,
[9]  
公共领域与生活世界.[M].李佃来; 著.人民出版社.2006,
[10]  
人格权法专论.[M].杨立新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