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超高产生理基础探讨──小麦后期碳氮代谢互作与粒重形成

被引:27
作者
米国华
张福锁
王震宇
机构
[1] 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圆明园西路号(西校区),
关键词
小麦; 高产; 碳-氮代谢; 互作;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512.1 [小麦];
学科分类号
0901 ;
摘要
通过分析小麦高产水平与氮素吸收规律,认为增加开花后植株氮素吸收,缩小茎叶的氮素输出输入差值,从而维持开花后植株氮素水平,维持光合效率与叶面积持续期,进而增加粒重可能是小麦再高产的重要途径之一。探讨了这一途径可能引发的碳氮代谢互作的生理限制性,并论述了基因型、环境条件及矿质营养平衡的在其中的决定性作用。
引用
收藏
页码:73 / 78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2 条
[1]   精播高产小麦吸氮和土壤供氮特点及施肥效益的研究 [J].
齐田锋,于振文,钱维朴 .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 1994, (04) :406-412
[2]   高产小麦品种熟相类型的比较研究 [J].
姜鸿明 ;
李晴祺 .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 1993, (04) :437-445
[3]   关中地区小麦高产育种与高产框架的探讨 [J].
罗鸿溪 .
作物杂志, 1991, (03) :1-2
[4]   高产小麦需肥规律及优化施肥模式 [J].
孙治军 ;
单玉珊 ;
仲崇媛 ;
丛惠芳 .
山东农业科学, 1991, (02) :18-21
[5]   小麦品种的耐肥性与光合作用 [J].
陈振德 ;
邹琦 ;
程炳嵩 ;
梁作勤 .
植物学通报, 1991, (01) :37-42
[6]   土壤干旱条件下氮素营养对小麦水分状况和光合作用的影响 [J].
薛青武 ;
陈培元 .
植物生理学报, 1990, (01) :49-56
[7]   小麦熟相的氮肥效应与光合成特点 [J].
位东斌 .
北京农学院学报, 1988, (02) :101-106
[8]   高产小麦营养生理特性与高效施肥技术研究 [J].
张继林 ;
孙元敏 ;
郭绍铮 ;
黄玉鸾 ;
陆桂玉 ;
唐银凤 ;
不详 .
中国农业科学 , 1988, (04) :39-45
[9]   小麦熟相与粒重形成 [J].
陆贵生 ;
梁振兴 ;
梅楠 .
北京农业大学学报, 1987, (03) :263-271
[10]   高产冬小麦对三要素的吸收和供应特点的研究 [J].
余松烈 ;
亣新华 ;
刘希运 .
土壤肥料, 1981, (01) :3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