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12 条
南涧干热退化山地植被恢复的植物多样性变化
被引:9
作者:
李全发
刘文耀
沈有信
刘伦辉
徐海清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昆明分部
[2]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昆明分部 云南昆明
[3]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4] 北京
[5] 云南昆明
[6] 澳大利亚科廷理工大学
[7] GPO Box U Perth
[8] WA
来源:
关键词:
退化山地;
干热河谷;
植被恢复;
物种组成;
生物多样性;
D O I:
10.16089/j.cnki.1008-2786.2005.05.007
中图分类号:
X171.4 [生态建设与生态恢复];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摘要:
对20世纪90年代初期在南涧县城后山干热退化山地上营造的五种不同人工植物群落与未经改造次生植被的物种组成与结构进行了调查,采用生物多样性指数和相似性指数对各个群落进行测度。结果表明,经过十几年的恢复和保护,各人工群落植物种数及耐荫种数均有增加,分别在54~29和7~4间,高于坡柳、黄茅草灌草坡(26种和2种)。恢复群落的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增加,其中乔木层Shannon-Wiener指数在0.15~1.45间;除桉树群落外灌木层Shannon-Wiener指数在0.91~0.76间,均明显大于坡柳、黄茅草灌草丛(0.44);草本层Shannon-Wiener指数在0.39~1.49间,除桉树群落和新银合欢群落外也均有增加。恢复群落物种组成与结构逐渐向良性方向发展。然而,一些引进植物如山毛豆(Tephrosia caudida)在本地区早期阶段生长迅速并能够快速郁闭,为乡土植物生长创造了条件,但因自我更新能力差,已出现衰退现象,因此,应该加强人工群落保护和后续抚育管理,促进区域生态环境改善和良性发展。
引用
收藏
页码:47 / 54
页数:8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