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坡倾倒变形的工程地质分析

被引:83
作者
黄润秋
李渝生
严明
机构
[1] 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关键词
坠覆; 稳定性; 反倾边坡; 地质模型;
D O I
10.13544/j.cnki.jeg.2017.05.001
中图分类号
P642.2 [动力地质及工程地质作用];
学科分类号
摘要
近10年来,在山区,尤其是西部山区的工程建设和灾害防治实践中,我们发现越来越多的以"倾倒"为特征的岩质边坡变形破坏和稳定性问题,其出现的频度和造成的危害大有比肩"滑动"破坏这一边坡失稳的传统主题,成为困扰地质工程师和岩石力学工作者的又一难题。这类问题之所以难,是因为建立在以"滑动"为基础的传统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不再适用这类边坡。本文在大量工程实例的基础上,分析了边坡倾倒变形和破坏的基本特征,从"倾倒"变形破坏的地质过程和变形稳定性分析的基本理念出发,建立了描述倾倒边坡不同变形程度的工程地质模型,这个模型将倾倒边坡分为倾倒-坠覆、倾倒-错动、倾倒-张裂、倾倒-松弛4个区,分别对应不同的变形程度和稳定性状况,提出了各个区的具体特征和定性指标与量化指标相结合的描述指标体系,从而将倾倒的地质显现、力学机理和变形稳定性有机统一,实现了对倾倒边坡稳定性的工程地质评价。与传统的"滑动"问题不同的是,本文没有强调对这类问题采用强度稳定性的评价思路,而建议采用变形稳定性评价的理念,这似乎更适合倾倒变形这类问题的分析和评价。
引用
收藏
页码:1165 / 1181
页数:17
相关论文
共 18 条
[1]  
Formation,distribution and risk control of landslides in China[J]. Runqiu Huang, Weile Li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Geohazards Prevention and Geoenvironment Protection, 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hengdu, 610059, China.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2011(02)
[2]   反倾岩体边坡变形机制与稳定性评价研究综述 [J].
谭儒蛟 ;
杨旭朝 ;
胡瑞林 .
岩土力学, 2009, 30(S2) (S2) :479-484+523
[3]   岩石高边坡发育的动力过程及其稳定性控制 [J].
黄润秋 .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8, (08) :1525-1544
[4]   边坡倾倒变形的形成机制与影响因素分析 [J].
韩贝传 ;
王思敬 .
工程地质学报, 1999, (03) :213-217
[5]   岩石边坡倾倒稳定分析的简化方法 [J].
陈祖煜 ;
张建红 ;
汪小刚 .
岩土工程学报, 1996, (06) :96-99
[6]   岩质边坡倾倒破坏的稳定分析方法 [J].
汪小刚,贾志欣,陈祖煜,张建红 .
水利学报 , 1996, (03) :7-12+21
[7]   金川露天矿边坡变形机制及过程 [J].
王思敬 .
岩土工程学报, 1982, (01) :76-83
[8]  
岩石高边坡稳定性分析[M]. 科学出版社 , 黄润秋, 2013
[9]  
工程地质分析原理[M]. 地质出版社 , 张倬元等, 2009
[10]  
工程地质研究进展[M]. 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 国家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专业实验室, 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