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褐煤共伴生资源分析及利用方向

被引:12
作者
罗培培 [1 ]
傅雪海 [1 ,2 ]
机构
[1] 中国矿业大学资源与地球科学学院
[2] 新疆大学地质与勘查工程学院
关键词
褐煤; 褐煤蜡; 腐植酸; 煤层气;
D O I
10.13199/j.cst.2012.12.124.luopp.010
中图分类号
TD849.2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为给我国褐煤及其共伴生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针对褐煤共伴生资源的特点,分析总结了我国褐煤共伴生资源褐煤蜡、腐植酸和煤层气的分布规律及其特征,初步估算了我国褐煤主要分布区褐煤蜡、腐植酸和煤层气的资源量,并就褐煤共伴生资源的利用方向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我国褐煤中共伴生资源丰富,褐煤主要分布地区的褐煤蜡资源量约为13.76×108t,腐植酸资源量约为674.26×108t,煤层气资源量约为13 954.65×108m3。
引用
收藏
页码:118 / 121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13 条
[1]   我国煤层气资源勘探开发前景 [J].
车长波 ;
杨虎林 ;
李富兵 ;
刘成林 ;
朱杰 ;
李玉喜 ;
张道勇 ;
刘立 ;
唐文连 .
中国矿业, 2008, (05) :1-4
[2]   中国褐煤的综合优化利用 [J].
赵振新 ;
朱书全 ;
马名杰 ;
张恒 ;
王路宁 ;
颜淑娟 ;
杜晓静 .
洁净煤技术, 2008, (01) :28-31
[3]   全国褐煤主要分布区煤层气资源量预测 [J].
郑玉柱 ;
张新民 ;
韩宝山 ;
董敏涛 ;
降文萍 ;
张培河 .
煤田地质与勘探, 2007, (03) :29-32
[4]   褐煤煤层气储集特征及气含量确定方法 [J].
张新民 ;
韩保山 ;
李建武 .
煤田地质与勘探, 2006, (03) :28-31
[5]   褐煤的加工与利用技术 [J].
初茉 ;
李华民 .
煤炭工程, 2005, (02) :47-49
[6]   不可再生能源物质褐煤的生物可持续发展问题展望——微生物转化与利用研究 [J].
袁红莉 ;
杨金水 ;
王风芹 ;
应娇妍 ;
李宝珍 ;
陈文新 .
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 2002, (03) :13-17
[7]   由煤制取褐煤蜡 [J].
马治邦 .
当代矿工, 1996, (12) :11-11
[8]   微生物降解褐煤的研究附视频 [J].
武丽敏 .
煤炭加工与综合利用, 1995, (01) :26-28
[9]   褐煤微生物降解指标分析 [J].
吴秀珍,黄伟 .
阜新矿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4, (03) :107-109
[10]   褐煤资源的有效利用 [J].
朱雅娴 ;
解彤辉 .
哈尔滨科学技术大学学报, 1988, (03) :120-123+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