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暴力”行为主体特质的法理分析

被引:36
作者
张瑞孺
机构
[1] 南京大学法学院
关键词
网络暴力; 行为主体; 群体行为特征;
D O I
10.16059/j.cnki.cn43-1008/c.2010.12.036
中图分类号
D90-05 [法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互联网作为一种交流方式已渗透到国家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在网络社会里,政治参与方式、传统的权力结构与分配机制都发生了转变,这拓宽了公民参与公共生活的渠道,公共生活的议事模式也由此从相对"精英主义"的架构转为了一种相对"大众主义"的结构,整个议事过程中的草根性与"年轻化"得以凸显。然而,网络在给社会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使得一些有悖于德性的甚至违法的言论或行为显现并迅速传播,"网络暴力"由此形成。"网络暴力"侵犯了当事人隐私权等合法权益,给当事人造成心理伤害或精神伤害,必须引起全社会,尤其是网络监管部门的重视。我们无意解决网络暴力的监管问题,本文的要旨在于分析"网络暴力"行为的主体特征,为监管部门的相应决策提供可资参考的理论基础。
引用
收藏
页码:140 / 142
页数:3
相关论文
共 12 条
[1]  
狂热分子.[M].(美) 霍弗; 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  
法理学.[M].(英) 劳埃德; 著.法律出版社.2007,
[3]  
乌合之众.[M].(法) 勒庞; 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4]  
网络共和国.[M].(美)凯斯·桑斯坦(CassSunstein)著;黄维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5]  
网络法研究.[M].齐爱民;刘颖主编;.法律出版社.2003,
[6]  
寻求普世伦理.[M].万俊人著;.商务印书馆.2001,
[7]   青少年网络“道德失范”问题略论 [J].
邓辉 .
伦理学研究, 2010, (04) :89-91
[8]   农村未成年人网络文化的规范引导 [J].
卢利亚 .
求索, 2010, (06) :96-97
[9]   网络虚拟世界的伦理冲突与文化考量 [J].
盛新德 .
求索 , 2010, (05) :100-101
[10]  
“人肉搜索”:网络暴力的多重解读.[J].王晨岑;.理论参考.2009, 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