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探索
学术期刊
新闻热点
数据分析
智能评审
立即登录
基于SOPC的管道超声导波检测系统设计
被引:6
作者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王建斌
[
1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张轩硕
[
1
,
2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刘兵
[
1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王军阵
[
1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靳小强
[
1
]
机构
:
[1]
军械工程学院电气工程系
[2]
驻南京地区军代室
来源
:
仪表技术与传感器
|
2012年
/ 08期
关键词
:
超声导波;
MicroBlaze处理器;
可编程片上系统;
DDS;
检测系统;
D O I
:
暂无
中图分类号
:
TH878.2 [];
学科分类号
:
摘要
:
针对国内超声导波检测仪器相对落后的现状,提出了基于单片FPGA设计管道超声导波检测系统的方法。以MicroBlaze软核处理器为控制核心,编写了导波发射专用DDS IP核,设计了完整的硬件平台。对uC/OSⅡ嵌入式操作系统和uC/GUI图形用户界面进行移植,完成了应用程序的开发。系统集导波发射、回波采集、分析处理、实时显示和数据存储等功能于一身。实验表明:各功能运行正常,能方便地应用于管道超声导波检测。
引用
收藏
页码:53 / 55
页数:3
相关论文
共 4 条
[1]
Xilinx ISE Design Suite 10.x FPGA开发指南.[M].田耘等; 编著.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
[2]
基于ARM和Linux的超声导波管道检测系统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王军阵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王建斌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张轩硕
[J].
仪表技术与传感器,
2011,
(04)
: 51
-
52+65
[3]
小型超声导波管道检测系统的研究和开发
何存富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北京工业大学机电学院精密测试技术及仪器实验室
何存富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黄垚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刘增华
[J].
测控技术,
2008,
(01)
: 33
-
35
[4]
用于激励超声导波的任意波形发生器
吴斌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北京工业大学机械工程与应用电子技术学院
吴斌
王智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北京工业大学机械工程与应用电子技术学院
王智
金山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北京工业大学机械工程与应用电子技术学院
金山
焦敬品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北京工业大学机械工程与应用电子技术学院
焦敬品
何存富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北京工业大学机械工程与应用电子技术学院
何存富
[J].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2002,
(04)
: 389
-
393
←
1
→
共 4 条
[1]
Xilinx ISE Design Suite 10.x FPGA开发指南.[M].田耘等; 编著.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
[2]
基于ARM和Linux的超声导波管道检测系统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王军阵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王建斌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张轩硕
[J].
仪表技术与传感器,
2011,
(04)
: 51
-
52+65
[3]
小型超声导波管道检测系统的研究和开发
何存富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北京工业大学机电学院精密测试技术及仪器实验室
何存富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黄垚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刘增华
[J].
测控技术,
2008,
(01)
: 33
-
35
[4]
用于激励超声导波的任意波形发生器
吴斌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北京工业大学机械工程与应用电子技术学院
吴斌
王智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北京工业大学机械工程与应用电子技术学院
王智
金山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北京工业大学机械工程与应用电子技术学院
金山
焦敬品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北京工业大学机械工程与应用电子技术学院
焦敬品
何存富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北京工业大学机械工程与应用电子技术学院
何存富
[J].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2002,
(04)
: 389
-
393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