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介入与农村扶贫模式创新——基于中国村寨扶贫实践的研究

被引:27
作者
李文祥 [1 ]
郑树柏 [2 ]
机构
[1] 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
[2] 吉林大学应用技术学院
关键词
社会工作; 农村扶贫; “增能型”扶贫; “合作型”扶贫;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C913.7 [社会福利、社会救济、社会保障];
学科分类号
1204 ; 120404 ;
摘要
当前实行的"增能型"农村扶贫模式,立足于向贫困者提供资金、技术与培训,提高贫困者的健康、知识、技能及生计基础。但由于贫困群体中贫困文化以及社会排斥的存在,"增能型"扶贫难以促使贫困群体打破恶性循环而走出困境。而在"增能型"扶贫模式基础上进行的社会工作介入实践,所生成的"合作型"扶贫模式,既通过资源合作实现了增能,又在管理合作中引导村民养成与现代生产相匹配的观念与习惯,建立与社会相关部门的联系,打破了贫困文化与社会关系的排斥而实现了有效扶贫。
引用
收藏
页码:198 / 203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6 条
[1]  
浅析我国农村小额信贷发展现状及对策.[D].刘菲.安徽大学.2007, 02
[2]  
乡土中国.[M].费孝通著;.北京出版社.2005,
[3]   小额信贷三十五年,黄粱一梦? [J].
张梁 .
社会与公益, 2011, (05) :88-91
[4]   社会排斥、脆弱性和可持续生计:贫困的三种分析框架及比较 [J].
唐丽霞 ;
李小云 ;
左停 .
贵州社会科学, 2010, (12) :4-10
[5]   农村小额信贷发展的国际经验与中国实践 [J].
丁武民 ;
周兆立 .
中国渔业经济, 2009, 27 (04) :21-27
[6]   欧洲的社会排斥理论与反社会排斥实践 [J].
熊光清 .
国际论坛, 2008, (01) :14-1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