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空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中之重

被引:155
作者
乌丙安
机构
[1] 辽宁大学民俗研究中心
关键词
民俗; 文化空间; 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
D O I
10.16814/j.cnki.1008-7214.2007.01.030
中图分类号
K890 [民俗学]; G122 [文化专题研究];
学科分类号
0303 ; 030304 ; 0304 ; 05 ; 0503 ;
摘要
众所周知,现当代中国多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遭遇了惨重的扫荡和破坏。经过近几年国际、国内多方面的努力,中国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到各民族、民间、各界,上上下下终于形成了抢救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潮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目前的保护工作依然存在着明显的缺欠。其中主要问题之一是,在首批51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中,文化空间类项目只有50项,仅占9.65%,显然很不平衡,不符合中国传统民俗文化遗产的真实国情。而文学艺术类的文化表现形式有333项,反映了在一定程度上忽视或轻视民俗文化遗产保护和重视或偏向艺术遗产保护的倾向。其中尤其明显的是忽视民俗文化空间的节日文化和庙会文化遗产的保护。因此,当务之急,在2007年度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申报和审批工作中,应当把密切联系着亿万民众生活和心理愿望的民俗文化空间的遗产保护列为重中之重。
引用
收藏
页码:98 / 100
页数:3
相关论文
empty
未找到相关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