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林密度对樟子松人工林枯落物和土壤持水能力的影响

被引:27
作者
侯瑞萍
张克斌
郝智如
机构
[1] 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和荒漠化防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枯落物; 持水量; 造林密度;
D O I
10.16258/j.cnki.1674-5906.2015.04.012
中图分类号
S791.253 [樟子松];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以毛乌素沙地东南缘榆林市城北6 km的珍稀沙生植物保护基地为研究地点,通过对30个相同立地条件下10种不同造林密度(即10种森林类型,每种设3个重复)的樟子松(Pinus sylvesiris var.mongolica)人工林标准地进行调查、林下枯落物和土壤持水能力的定量测定,比较并分析了造林密度对其林下枯落物和土壤持水性能的影响。这10种樟子松样地的编号及造林密度分别为PⅠ(900 plant·hm-2)、PⅡ(1 200 plant·hm-2)、PⅢ(1 500 plant·hm-2)、PⅣ(1 800 plant·hm-2)、PⅤ(2 200plant·hm-2)、PⅥ(2 500 plant·hm-2)、PⅦ(2 800 plant·hm-2)、PⅧ(3 000 plant·hm-2)、PⅨ(3 300 plant·hm-2)和PⅩ(3 600 plant·hm-2。结果表明,(1)各样地枯落物总量(TL)的排序依次为TLPⅢ=TLPⅣ>TLPⅩ>TLPⅧ>TLPⅨ>TLPⅥ>TLPⅦ>TLPⅤ>TLPⅡ>TLPⅠ;最大持水量的变动范围为2.46~8.23 t·hm-2;有效持水量在0.163~6.42 t·hm-2,PⅢ和PⅣ样地枯落物持水功能表现最好,PⅠ样地表现最差。(2)各林地林下土壤自然含水量、土壤容重和土壤最大持水量无显著差别,变动范围分别在8.94%16.54%、1.10~1.66g·cm-3和200.43~266.43 t·hm-2;土壤非毛管孔隙度差异较大,变动范围为0.99%4.32%;PⅢ和PⅣ样地土壤持水功能表现最好,PⅠ样地表现最差。(3)利用幂函数分别对枯落物吸水速度与浸泡时间、枯落物持水量与浸水时间进行拟合,均有较高的拟合系数。各样地森林土壤的平均稳渗速率几乎没有差异,均在20 min左右稳定在0.11~0.89 mm·min-1。(4)研究发现,PⅢ和PⅣ样地枯落物和土壤持水能力最好,最佳造林密度是1 500~1 800 plant·hm-2。为防止林分衰退,应及时适当间伐。同时,该地区是否适合大面积大密度的樟子松人工造林,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引用
收藏
页码:624 / 630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23 条
  • [1] 宁夏盐池地区3种林分枯落物层和土壤水文效应
    邓继峰
    丁国栋
    吴斌
    张宇清
    赵媛媛
    高广磊
    王新星
    [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14, (02) : 108 - 114
  • [2] 樟子松人工林胸径生长规律的研究
    陈瑶
    朱万才
    [J]. 林业科技情报, 2010, 42 (02) : 26 - 27
  • [3] 华北山地次生林典型森林类型枯落物及土壤水文效应研究
    白晋华
    胡振华
    郭晋平
    [J]. 水土保持学报 , 2009, (02) : 84 - 89
  • [4] 六盘山主要森林类型枯落物的水文功能
    时忠杰
    王彦辉
    徐丽宏
    熊伟
    于澎涛
    郭浩
    张雷燕
    [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09, (01) : 91 - 99
  • [5] 大青山不同林地类型土壤特性及其水源涵养功能
    巍强
    张秋良
    代海燕
    郭鑫
    [J]. 水土保持学报, 2008, (02) : 111 - 115
  • [6] 砒砂岩区人工沙棘林地枯落物的持水性能
    殷丽强
    梁月
    [J]. 国际沙棘研究与开发, 2007, (03) : 10 - 14
  • [7] 大兴安岭岭南几种主要森林类型土壤水文功能研究
    姜海燕
    赵雨森
    陈祥伟
    李为海
    朱万昌
    吕文博
    李小平
    [J]. 水土保持学报, 2007, (03) : 149 - 153+187
  • [8] 樟树人工林生态系统不同层次穿透水水化学特征
    陈书军
    田大伦
    闫文德
    项文化
    [J]. 生态学杂志, 2006, (07) : 747 - 752
  • [9] 北京密云油松人工林降水化学性质研究
    田平
    马钦彦
    刘世海
    卢俊峰
    陈圆
    [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05, (S2) : 125 - 128
  • [10] 黄土坡耕地弃耕后土壤入渗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
    陈瑶
    张科利
    罗利芳
    彭文英
    [J]. 泥沙研究, 2005, (05) : 45 -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