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干旱区森林和草原SOC向SIC转移的研究进展

被引:12
作者
张林
孙向阳
曹吉鑫
高程达
张月鲜
机构
[1] 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基金
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
关键词
西北干旱区; 土壤有机碳; 土壤无机碳; 碳转移;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154 [土壤生物学];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摘要
干旱区的土壤碳是全球碳库的重要组成部分。西北干旱区土壤无机碳比重较大,且通过"SOC-CO2-SIC"的微碳循环系统存在着土壤有机碳(SOC)向土壤无机碳(SIC)的转移,研究该迁移转化过程、估算其转移量,可揭露"遗漏"的一部分碳汇。表述了该地区SOC向SIC转移的机理,介绍了几种常用计算碳转移量的方法,并对其进行对比分析;重点阐述了应用碳稳定同位素技术的生物地球化学方法在碳转移量计算中的应用。但目前国内外对该方面的研究仍较少见,且计算碳转移量的过程以及对土壤CO2区分等还存在着许多不确定性,测定结果只为估算值。在以后的研究中,应加强SOC向SIC转移的影响因子研究,降低试验误差。
引用
收藏
页码:40 / 44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23 条
[1]   小陇山林区森林固碳效益的研究 [J].
吴霞 .
西北林学院学报, 2008, (05) :164-167
[2]   喀斯特地区土壤有机质的稳定碳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J].
朱书法 ;
刘丛强 ;
陶发祥 ;
王中良 ;
朴河春 .
地球与环境, 2006, (03) :51-58
[3]   土壤发生性碳酸盐碳稳定性同位素模型及其应用 [J].
杨黎芳 ;
李贵桐 ;
李保国 .
地球科学进展, 2006, (09) :973-981
[4]   碳同位素技术在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中的应用 [J].
郑兴波 ;
张岩 ;
顾广虹 .
生态学杂志, 2005, (11) :84-88
[5]   历史时期西北干旱区生态环境演变过程和演变阶段 [J].
樊自立 ;
马英杰 ;
王让会 .
干旱区地理, 2005, (01) :10-15
[6]   全球碳循环研究中“碳失汇”研究进展 [J].
徐小锋 ;
宋长春 .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2004, (02) :145-152
[7]   土壤次生碳酸盐碳氧稳定同位素古环境意义及应用 [J].
黄成敏 ;
王成善 ;
艾南山 .
地球科学进展, 2003, (04) :619-625
[8]   黔中岩溶地区草地土壤CO2的稳定碳同位素组成 [J].
郑乐平 ;
欧阳自远 ;
张晓岚 ;
王世杰 ;
黎廷宇 ;
万国江 ;
曾世文 .
环境科学, 2000, (05) :38-41
[9]   土壤碳及其在地球表层系统碳循环中的意义 [J].
潘根兴 ;
曹建华 ;
周运超 .
第四纪研究, 2000, (04) :325-334
[10]   CaCO3生物矿化的研究进展——有机质的控制作用 [J].
张刚生 ;
谢先德 .
地球科学进展, 2000, (02) :204-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