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北地区志留系典型油气藏古油水界面恢复

被引:30
作者
姜振学 [1 ]
王显东 [2 ]
庞雄奇 [1 ]
张俊 [1 ]
田丰华 [3 ]
机构
[1] 中国石油大学盆地与油藏研究中心
[2] 大庆石油管理局勘探开发研究院
[3] 中国石油大学石油天然气成藏机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塔北地区; 志留系; 古油水界面恢复; 含油包裹体颗粒指数(GOI); 定量颗粒荧光(QGF);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油气藏油水界面的变迁记录了油气藏形成以后调整、改造甚至破坏的历史.恢复各地质时期的古油气水界面的位置,可以帮助我们确定地下烃类流体运聚成藏的时间,恢复流体成藏后的变迁、调整过程,认识油气藏形成、分布的规律,对研究区作出较为准确的资源评价.应用含油包裹体颗粒指数(GOI)方法和定量颗粒荧光(QGF)技术对塔北地区典型油气藏的古油水界面进行了恢复,结果表明,塔北地区志留系古油藏古油水界面的位置低于现今沥青砂岩段底界的位置,沥青砂岩段底界并不是古油层的底界,在沥青砂岩段之下还有一段古油柱,在油藏破坏过程中,这部分原油运移到构造的高部位了,没有在原地留下沥青;沥青砂的厚度小于古油柱的厚度,这意味着古油藏的规模要大于现今油藏规模.
引用
收藏
页码:201 / 208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1]   古油气水界面恢复方法综述 [J].
王显东 ;
姜振学 ;
庞雄奇 .
地球科学进展, 2003, (03) :412-419
[2]   叠合盆地油气资源评价问题及其研究意义 [J].
庞雄奇 ;
金之钧 ;
姜振学 ;
左胜杰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2, (01) :9-13
[3]   塔中地区志留系烃类侵位对成岩作用的影响 [J].
蔡春芳 ;
顾家裕 ;
蔡洪美 .
沉积学报, 2001, (01) :60-65
[4]   塔里木克拉通前寒武纪基底构造格架 [J].
郭召杰 ;
张志诚 ;
贾承造 ;
魏国齐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0, (06) :568-575
[5]   多期叠合盆地油气运聚模式 [J].
汤良杰 ;
金之钧 ;
庞雄奇 .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0, (04) :67-70+128
[6]   流体包裹体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 [J].
朱扬明 .
勘探家, 1999, (04) :29-32+8
[7]   用热解和气相色谱技术确定碳酸盐岩储集层油水界面 [J].
张春明 ;
方孝林 ;
朱俊章 .
石油勘探与开发, 1998, (02) :40-42+4+11
[8]   松辽盆地新站构造-岩性油藏油水界面的确定 [J].
李星军 ;
吴海波 ;
席秉茹 .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1998, (01) :14-15+54
[9]   塔里木盆地成藏旋回初论 [J].
吕修祥 ;
张一伟 ;
金之钧 .
科学通报, 1996, (22) :2064-2066
[10]   原油组分TLC-FID棒色谱分析及初步应用 [J].
王占生,孙玮琳,江双清,胡伯良,王培荣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1995, (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