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方向与路径:一个宏观社会网络的解释框架

被引:6
作者
季文
应瑞瑶
机构
[1] 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关键词
宏观社会网络; 三维动力; 方向; 路径;
D O I
10.13858/j.cnki.cn32-1312/c.2007.02.014
中图分类号
F249.21 [劳动力];
学科分类号
020207 ; 1202 ; 120202 ; 020106 ;
摘要
本论文分析了传统经济学和社会学在解释农村劳动力流向与路径上的缺陷,指出了行政管理体制、地理区位和地域文化是构建宏观社会网络的三重动力,并建构了一个纵向的行政层级制、横向的地理水平临近和跨空间的移植性文化组成的三维宏观社会网络理论框架。通过此理论框架解释了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流向与路径这一学术界长期忽视的问题。
引用
收藏
页码:77 / 83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0 条
[1]  
中国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M].孙晓明;刘晓昀;刘秀梅著;.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2]  
社会网分析讲义.[M].罗家德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3]  
明初以降人口及其相关问题.[M].葛剑雄译;何炳棣著;.三联书店.2000,
[4]  
社会资本与社会发展.[M].李惠斌;杨雪冬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5]  
社会理论的基础.[M].(美)詹姆斯·S.科尔曼(JamesS.Coleman)著;邓方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6]   “湖广填四川”研究平议 [J].
陈世松 .
天府新论, 2005, (03) :103-107
[7]   草根文化与移民社会整合──清代台湾与四川移民家庭比较 [J].
刘正刚 ;
乔素玲 .
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01, (04) :23-27
[8]   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与形成中的农村劳动力市场 [J].
陈阿江 .
社会学研究, 1997, (01) :35-43
[9]   流动民工的社会网络和社会地位 [J].
李培林 .
社会学研究, 1996, (04) :42-52
[10]   关于农民工的城市适应性的调查分析与思考 [J].
田凯 .
社会科学研究, 1995, (05) :9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