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加镍在土壤中的形态与再分配

被引:10
作者
蔡信德
仇荣亮
陈桂珠
机构
[1] 中山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中山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中山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广东广州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广东广州,广东广州,广东广州
关键词
土壤; 镍; 形态; 再分配系数; 结合强度系数;
D O I
10.16258/j.cnki.1674-5906.2005.03.012
中图分类号
X53 [土壤污染及其防治];
学科分类号
082803 ; 120405 ;
摘要
镍处理土壤经室内培养12周后,采用连续提取技术对试验土壤中镍的形态与再分配方式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外加的水溶性镍进入土壤后的主要存在形态与添加的剂量有关:低剂量时,以铁锰氧化态为主,这一形态在100mg·kg-1处理土壤中占比例最大,达到31.6%;高剂量时,以交换态为主,这一形态在1600mg·kg-1处理土壤中占比例最大,达到48.4%。随着镍添加剂量由0(对照)增加到1600mg·kg-1,再分配系数逐渐由1.00增大到30.65;金属结合强度系数则由0.90减小至0.25,也反映出进入土壤中镍的剂量较大时,镍是以不稳定的形态占优。试验结果也证实了土壤具有减小镍的环境危害的作用,但这种缓冲能力是有限的。随着时间的推移,镍的形态会继续发生变化,但这一转化过程是缓慢的。因此,一旦土壤发生重金属污染,其对土壤环境的影响将是长期的。
引用
收藏
页码:341 / 344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7 条
[1]   污染土壤的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J].
周东美 ;
郝秀珍 ;
薛艳 ;
仓龙 ;
王玉军 ;
陈怀满 .
生态环境, 2004, (02) :234-242
[2]   城市土壤中重金属元素的积累及其微生物效应 [J].
杨元根 ;
E.Paterson ;
C.Campbell .
环境科学, 2001, (03) :44-48
[3]   河流底泥重金属不同形态的生物有效性 [J].
程晓东 ;
郭明新 .
农业环境保护, 2001, (01) :19-22
[4]   蛇纹岩土壤中的重金属存在形态 [J].
楼程富 .
土壤通报, 1994, (05) :234-236
[5]   塿土中可给态镍浸提方法的研究 [J].
王鹏新 ;
曲尔复 .
环境科学学报, 1993, (02) :223-232
[6]  
土壤农化分析.[M].鲍士旦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
[7]  
土壤环境学.[M].李天杰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