秃疮花化学成分的研究

被引:21
作者
畅行若
王宏新
马广恩
机构
[1] 陕西省中医研究所药物研究室
[2]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
关键词
秃疮花; 化学成分; 熔点; 熔解温度;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正> 秃疮花[Dicranostigma leptopodium(Maxim.)Fedde.]系罂粟科植物,又名秃子花,分布于河南、山西和甘肃等省,在陕西北部及关中地区野生尤多。该植物的带根全草民间供药用,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及杀虫等功效,主治咽喉痛、秃疮、疥癣及痈疽等症。关于秃疮花的化学成分尚未见前人报道,因此我们进行了研究,从其全草中共分离出5个结晶。晶1为类白色柱状结晶,熔点186℃,质谱M+m/e341,分子式 C20H23NO4,[a]D26+195.4°,紫外光谱267,304nm(logε4.17,3.97),红外光谱2910(OCH3),2840(N—CH3),3150(OH);核磁共振谱(CDCl3,δ):2.44(C—CH3),3.65(OCH3),3.81(OCH3),3.85(OCH3),8.76(OH,加重水消失)。从以上数据推断晶1即异紫堇碱(isocorydine),经与标准品测混合熔点亦不下降。
引用
收藏
页码:52 / 52
页数:1
相关论文
empty
未找到相关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