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三角洲黑碳气溶胶及其辐射特性的观测研究

被引:125
作者
吴兑 [1 ]
毛节泰 [2 ]
邓雪娇 [1 ]
铁学熙 [3 ]
张远航 [4 ]
曾立民 [4 ]
李菲 [1 ]
谭浩波 [1 ]
毕雪岩 [1 ]
黄晓莹 [5 ]
陈静 [6 ]
邓涛 [1 ]
机构
[1] 中国气象局广州热带海洋气象研究所
[2]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
[3] National Center for Atmospheric Research
[4] 北京大学环境学院
[5] 广东省气象台
[6] 中山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关键词
珠江三角洲; 黑碳气溶胶; 散射系数; 吸收系数; 单次散射反照率;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X837 [放射性污染、电磁污染监测];
学科分类号
0804 ; 082803 ;
摘要
大气气溶胶的气候效应和环境效应研究是当今国际科技界的热门研究话题.而气溶胶的辐射特征是评估气候变化的重要参数.对广州番禺大气成分站2004~2007年黑碳仪观测的黑碳浓度与吸收系数,浊度计观测的散射系数,以及导出的单次散射反照率进行了分析讨论.主要结果如下:使用黑碳仪观测黑碳浓度与吸收系数,必须与国际公认的仪器进行对比观测,对资料进行校准和订正,才能得到质量保证的资料序列.分析表明黑碳浓度月均值在3.1~14.8μg·m-3之间变化,4年来黑碳浓度逐年下降;每年年均值下降1μg·m-3左右,旱季浓度较高,多年平均为8.9μg·m-3,雨季浓度比较低,多年平均为8.0μg·m-3,月均值极大值出现在2004年12月份,月均值极小值出现在2007年7月份,黑碳浓度4年均值为8.4μg·m-3.计算的散射系数月均值在129~565Mm-1之间变化;吸收系数月均值在32~139Mm-1之间变化,单次散射反照率月均值在0.71~0.91之间变化,2004~2007年的年均值分别为0.80,0.82,0.79,0.84.使用3台黑碳仪,分别同步观测PM10,PM2.5,PM1中的黑碳,结果表明PM2.5占到PM10的大约90%;PM1占到PM2.5的大约68%;黑碳气溶胶主要存在于细粒子中.将相距8km的广州番禺大气成分站(海拔141m)与番禺气象局(海拔13m)在一年中的观测结果进行对比,两站黑碳浓度的变化趋势比较一致,居于山顶的大气成分站的黑碳浓度总是低于平原的番禺气象局,两站的年均值也相差近4μg·m-3,表明黑碳气溶胶在近地面浓度较高,在高度较高的大气成分站浓度较低.
引用
收藏
页码:1542 / 1553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20 条
[1]   珠江三角洲大气灰霾导致能见度下降问题研究 [J].
吴兑 ;
毕雪岩 ;
邓雪娇 ;
李菲 ;
谭浩波 ;
廖国莲 ;
黄健 .
气象学报, 2006, (04) :510-517+538
[2]   气溶胶辐射特性的观测研究 [J].
毛节泰 ;
李成才 .
气象学报, 2005, (05) :622-635
[3]   关于霾与雾的区别和灰霾天气预警的讨论 [J].
吴兑 .
气象, 2005, (04) :3-7
[4]   北京地区不同尺度气溶胶中黑碳含量的观测研究 [J].
娄淑娟 ;
毛节泰 ;
王美华 .
环境科学学报, 2005, (01) :17-22
[5]   黑碳气溶胶及其在气候变化研究中的意义 [J].
秦世广 ;
汤洁 ;
温玉璞 .
气象, 2001, (11) :3-7
[6]   中国地区边界层大气气溶胶辐射吸收特性 [J].
黄世鸿 ;
李子华 ;
杨军 ;
不详 .
高原气象 , 2000, (04) :487-494
[7]   北京大气颗粒物中有机碳和元素碳的浓度水平和季节变化 [J].
迟旭光 ;
段凤魁 ;
董树屏 ;
刘咸德 ;
虞统 .
中国环境监测, 2000, (03) :35-38
[8]   中国西部大气清洁地区黑碳气溶胶的观测研究 [J].
汤洁 ;
温玉璞 ;
周凌晞 ;
祁栋林 ;
郑明 .
应用气象学报 , 1999, (02) :33-43
[9]   大气气溶胶辐射强迫及气候效应的研究现状 [J].
罗云峰 ;
周秀骥 ;
李维亮 .
地球科学进展, 1998, (06) :63-72
[10]   齐齐哈尔市大气气溶胶中有机碳和元素碳污染初步研究 [J].
孙宏 ;
张泽 ;
裴力民 ;
苗万强 .
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7, (02) :57-58+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