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油层内部相结构模式及其剩余油分布特征

被引:83
作者
陈程
贾爱林
孙义梅
机构
[1]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
关键词
厚油层; 相结构; 剩余油; 开发后期; 分布特征;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根据双河油田开发后期预测剩余油分布的需要 ,提出了厚油层内部相结构建模思路。由厚油层内部夹层分布特点 ,把其划分成多个流动单元 ,从而建立了厚油层内部结构框架。利用密井网和岩心资料 ,建立了厚油层内部相结构模式 :分流河道型、过渡型、席状砂型。它们反映出微相单元类型、规模、几何形态及组成比例上的差异。随着油田开发的深入 ,油层水淹程度的提高 ,剩余油分布趋于零散 ,但剩余油富集区明显地受相结构控制。小型透镜型和镶边搭桥型是油田开发后期剩余油富集的两种类型 ,是注采井网对规模小、物性差的微相动用和控制差所致。在相结构模式中 ,骨架性微相组成、规模及连接方式决定了油水运动方式、剩余油分布的特征。因此 ,可以利用厚油层内部的相结构来预测剩余油分布 ,为稳油控水方案的实施提供依据。
引用
收藏
页码:99 / 102+1 +1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4 条
[1]   沉积能量单元分析法及应用 [J].
陈程 ;
敬国超 .
河南石油, 1997, (01) :2-5+59
[2]   碎屑岩储层渗透率分布分维计算及其意义 [J].
陈程 .
地质论评, 1995, (01) :15-19
[3]  
储层精细研究方法[M]. 石油工业出版社 , 穆龙新等编著, 2000
[4]  
扇三角洲模式[M]. 石油工业出版社 , 王寿庆著, 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