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4 条
大学生防御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被引:15
作者:
李义安
王学臣
机构:
[1] 聊城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系
来源:
关键词:
防御机制;
自我心理学;
大学;
学生;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B844.2 [青少年心理学];
学科分类号:
040202 ;
摘要:
目的:探讨大学生防御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及二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于2004-05以山东聊城某大学在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随机抽取196人,其中男101人(51.5%),女95人(48.5%),平均年龄(20±2)岁。采用防御方式问卷评估大学生的防御方式类型,由88个项目组成,每一项目按1~9级评分,得分越接近9说明应用此种防御方式的频率越大,将项目得分归纳为24种防御方式,4大因子,即不成熟型,成熟型,中间型及掩饰;采用症状自评量表调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包含90个项目,按1~5级评分,将项目得分归纳为总分、总均分、阳性项目数、阳性症状均分、阳性症状痛苦水平等5项总体指标及9个因子分,总分≥158分,或阳性项目数>45项,或任一因子分≥2分者,提示有轻度心理问题,阳性症状痛苦水平得分越低,表示心理问题越严重,其他总体指标和因子得分越高表示心理问题越严重。主要观察心理健康状况不同者防御方式的差异以及大学生防御方式与心理健康状况评价指标的相关性,并对二者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共调查196名大学生,所有被试的测试结果都无缺失值,全部进入统计分析。①心理健康状况不同者防御方式的差异:将大学生按症状自评量表得分情况,即以总分的平均值158分为界限,分成高分组(n=89)和低分组(n=107),症状自评量表高分组的大学生在不成熟型防御方式、中间型防御方式和掩饰因子上的得分均显著高于低分组(P<0.01)。而在成熟型防御方式上的得分两组大学生的差异不显著(P>0.05)。②防御方式与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分析:不成熟型防御方式与症状自评量表中各因子均存在显著正相关(P<0.01),除敌对因子外,中间型防御方式与症状自评量表的其他指标正相关显(P<0.01),其中制止、同一化、回避、隔离等防御方式与症状自评量表各因子的相关程度最密切。掩饰因子与除躯体化因子外的其他各因子均有显著正相关(P<0.01)。成熟型防御方式除与躯体化因子负相关显著外,与其他因子的负相关均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③防御方式与心理健康状况的多元回归分析:分别以症状自评量表的心理健康状况总体指标为因变量,以防御方式的四个大因子为自变量,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只有不成熟型防御方式进入回归方程,不成熟型防御方式可以有效地解释心理健康状况各项评价指标的总变异。结论:①心理健康状况不同的正常大学生群体,其防御机制的动用程度和选择类型等存在显著差异。②正常人若过多使用不良的防御机制应付生活中的冲突或挫折,将导致心理健康水平的下降。③不成熟型防御方式是不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高的主要障碍。
引用
收藏
页码:59 / 61
页数:3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