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麦杂种优势利用研究——Ⅰ.F1杂种的离中亲优势和超优亲优势

被引:20
作者
许如根
吕超
祝丽
周美学
莫惠栋
机构
[1] 扬州大学农学院,扬州大学农学院,扬州大学农学院,Tasmanian大学农业研究所,扬州大学农学院江苏扬州,江苏扬州,江苏扬州,Tasmanian,澳大利亚,江苏扬州
关键词
大麦; 杂种优势; 离中亲优势; 超优亲优势;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512.3 [大麦];
学科分类号
0901 ;
摘要
以 7个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及相应保持系和 4个恢复系 ,按NCⅡ交配设计配成 7× 4 =2 8个F1杂种 ,研究了 12个数量性状 ,即株高 (PH)、穗长 (SL)、穗下节间长 (IL)、每株穗数 (SP)、主穗粒数 (KMS)、每株粒数 (KP)、每株粒重 (KWP)、每株干重 (DWP)、千粒重 (KW)、籽粒产量 (KY)、籽粒蛋白质含量 (PC)和赖氨酸含量 (LP)的杂种优势表现。以杂种离中亲优势值Hm 和超优亲优势值Hb 作为杂种优势大小的指标 ,以显著的Hm 和Hb 的出现率作为一个性状杂种优势潜力的指标。结果表明 :Hm 较为普遍 ,正、负向显著的Hm 出现率分别为 4 6 %和 12 %。然而 ,显著的Hb 出现率平均仅为 2 8% ;其变化范围是 0~ 79% ,随性状而异。本研究中可推荐的强优势组合是 3× 10和 6× 8,它们分别属于六棱×六棱和二棱×二棱的杂交类型。在这两种杂交类型中 ,似乎要比在六棱×二棱和二棱×六棱的杂交类型中更容易选得强优势杂种。文中对杂种优势和遗传效应的关系也作了简要讨论。
引用
收藏
页码:668 / 674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4 条
[1]  
中国大麦学.[M].卢良恕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
[2]  
大麦遗传与改良.[M].俞志隆等编著;.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3]  
稻麦质量分析.[M].朱展才 编.中国食品出版社.1988,
[4]  
杂种优势利用原理和方法.[M].秦泰辰 编著.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