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极体系的影响与中国的战略选择

被引:8
作者
刘丰
机构
[1] 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国际关系系
基金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
关键词
单极结构; 体系效应; 大国行为; 中国崛起;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820 [方针、政策及其阐述];
学科分类号
030207 ;
摘要
尽管冷战后形成的单极体系已存在20年之久,但是学术界对这一特殊国际结构的研究尚不充分。本文考察了单极结构在体系层面的基本特征以及这种结构在单元层面造成的影响,尤其关注单极体系的稳定性以及这种结构下主要国家的行为倾向。从现实主义有关国际体系变迁的理论论述出发,本文认为美国主导的单极结构正处于弱化过程中,而无政府状态下大国竞争的压力和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是削弱这一结构的基本动力。由于中国是单极体系下成长最为迅速的国家,与美国之间构成崛起国与霸权国的关系,为了摆脱单极体系下的崛起困境,中国需要采用各种战略手段以规避不利冲击和反应,保障国家的和平崛起。
引用
收藏
页码:15 / 29+158 +158
页数:16
相关论文
共 25 条
[2]   均势生成机制的类型与变迁 [J].
刘丰 .
欧洲研究, 2009, 27 (04) :1-19+3
[3]   国际政治中的审慎原则——思想源流、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J].
左希迎 ;
刘丰 .
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 2008, (06) :44-56+4
[4]   机遇与挑战:单极世界与中国的和平发展 [J].
贾庆国 .
国际政治研究, 2007, (04) :51-64
[5]   现实主义的持久生命力 [J].
张睿壮 ;
教授 .
世界经济与政治, 2004, (07) :29-30+5
[6]   国家利益的主体性与中美安全关系 [J].
潘忠岐 .
现代国际关系, 2003, (11) :11-16
[7]   中国应选择什么样的外交哲学?──评“世界新秩序与新兴大国的历史抉择” [J].
张睿壮 .
战略与管理, 1999, (01) :54-67
[8]  
国家间政治[M]. 北京大学出版社 , (美) 摩根索 (Morgenthau, 2006
[9]   American and Chinese Power after the Financial Crisis [J].
Nye, Joseph S., Jr. .
WASHINGTON QUARTERLY, 2010, 33 (04) :143-153
[10]  
Status Seekers: Chinese and Russian Responses to U.S. Primacy[J] . Deborah Welch,Larson,Alexei. Shevchenko.International Security . 2010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