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基因抗虫棉产量性状的遗传效应及其杂种优势分析

被引:15
作者
刘芦苇
祝水金
机构
[1] 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
关键词
抗虫棉; 产量性状; 杂种优势; 遗传率; 遗传相关;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562 [棉];
学科分类号
0901 ;
摘要
采用加性-显性与环境互作的遗传模型,分析了9个亲本和36个F1的皮棉产量、单株铃数、铃重和衣分的两年资料,估算了转基因抗虫棉各项遗传方差和成对性状间各项遗传效应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转基因抗虫棉的产量性状受加性和显性效应共同控制,皮棉产量、铃重和衣分都以基因的显性效应为主,而单株铃数是以加性效应为主,单株铃数和衣分还具有基因与环境互作效应。遗传相关分析表明,转基因抗虫棉的皮棉产量与单株铃数的基因型和表现型相关系数都比较大而且比较接近;皮棉产量与单株铃数、铃重和衣分的加性相关系数都达到极显著水平,而且皮棉产量与单株铃数、衣分的数值比较大。利用亲本和F1的资料预测了F2基因型值和杂种优势,结果表明,转基因抗虫棉F2的皮棉产量、单株铃数、铃重和衣分的群体平均优势分别为4.0%、5.1%-、1.3%和3.2%,群体超亲优势分别为-7.3%-、6.0%-、4.2%和-0.5%。
引用
收藏
页码:33 / 37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5 条
[1]   优异纤维品质陆地棉和转基因抗虫棉的杂种优势和亲子相关性 [J].
唐文武 ;
肖文俊 ;
黄英金 ;
吴秀兰 .
棉花学报, 2006, (02) :74-78
[2]   短季棉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分析 [J].
宋美珍 ;
喻树迅 ;
范术丽 ;
原日红 ;
黄祯茂 .
棉花学报, 2005, (02) :94-98
[3]   中国转基因抗虫棉发展的现状与对策 [J].
何忠伟 ;
陈艳芬 ;
伍小松 .
世界农业, 2005, (01) :18-22
[4]   国产转基因抗虫棉的发展成就及其作用 [J].
夏敬源 ;
马志强 ;
田明军 .
中国农技推广, 2004, (06) :3-5
[5]   陆地棉产量性状的遗传分析 [J].
韩祥铭 ;
刘英欣 .
作物学报, 2002, (04) :533-536
[6]   陆地棉优异纤维品系的铃重和衣分的遗传及杂种优势分析(英文) [J].
袁有禄 ;
张天真 ;
郭旺珍 ;
潘家驹 ;
R J Kohel .
作物学报, 2002, (02) :196-202
[7]   中国转基因抗虫棉育种进展 [J].
徐荣旗 ;
徐俊 ;
程大新 .
中国农学通报, 2001, (04) :53-56
[8]   陆地棉杂种F2代优势组合的筛选研究 [J].
李卫华 ;
胡新燕 ;
申温文 ;
宋玉萍 ;
徐加安 .
作物学报, 2000, (06) :919-924
[9]   陆地棉F2产量性状杂种优势及与环境互作的预测 [J].
吴吉祥 ;
朱军 ;
季道藩 ;
许馥华 .
科技通报, 1998, (05) :36-40
[10]   陆地棉产量性状的遗传效应及其与环境互作的分析 [J].
吴吉祥 ;
朱军 ;
季道藩 ;
许馥华 .
遗传, 1995, (05)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