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 一、中药归经研究概况归经学说是根据中医脏腑、经络学说,结合药物对机体部位的选择性作用归纳形成的。清代名医徐灵胎说:“不知经络而用药,其失也泛,必无捷效;执经络而用药,其失也泥,反能致害。”中医长期临床实践证明归经学说对临床用药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又不能拘泥,胶于定法,要有一定灵活性。解放以来,对中药归经的探讨,多从整理文献着手。不少文章对归经学说的起源、发展、分类、临床应用以及存在问题等,进行了探讨。六十年代,高晓山等对16种中药的归经作了统计,发现关于归经的说法不一,较为混乱。近来叶显纯等认为归经与受体学说有关,提出了归经与受体学说为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的观点。至于归经学说的实验研究,由于经络的实质尚不清楚,中医的脏腑概念不同于现代解剖学上的器官,理想的动物模型建立不起来,给实验研究带来了困难,只是对药物在动物体内的分布作了些实验性探索。林元荃等认为药物归经意味着某种药物促进该经络所属脏腑的作用,